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能見到皇貴妃恃寵而驕,以此藐視皇后的宮鬥場面。受廣大的影視作品的影響,我們大多數都認為皇貴妃的存在就是在打皇后的臉的,其代表著皇帝已將她寵至極致,以至於位份僅在皇后之下。而在歷史中,皇貴妃的存在又是否真的威脅著皇后?她到底是形同副後,還是呢?

皇貴妃位份由來已久

在古代的皇帝后宮中,一開始並沒有皇貴妃這一位份等級的存在,甚至連貴妃、妃位都沒有。

早在秦朝時期,後宮妃嬪位份為王后最高,其次就是夫人、美人、良人、八子等位份

,直到唐朝,利用妃替代了夫人一詞,作為皇后之下的後宮妃嬪之首。

而貴妃、皇貴妃一詞,最早是出現於明朝,也就是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孝恭孫皇后孫氏

。當時孫氏在明宣宗還是皇太孫時就陪伴於身側,與明宣宗情投意合,情分至深。在明宣宗即位後,冊封胡氏位皇后,孫氏就被封為貴妃。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皇后與貴妃本就一個正室一個妾,地位與身份都難以比擬,但由於明宣宗對孫氏寵愛至極,特意破例讓孫氏得享與皇后一樣的金冊寶印,

"皇貴妃"一詞也就由此而生。

其後不久,明宣宗就以皇后無所出,而皇貴妃育有一子的原因廢掉皇后,改立皇貴妃孫氏為皇后。

在明朝,皇貴妃不光這一位。

明宣宗的孫子明憲宗對其有樣學樣,於成化十二年將自己的寵妃萬貞兒冊封為皇貴妃。而萬貞兒這個人是與明憲宗從小到大的情分,明憲宗原意是冊封其為皇后,但由於明憲宗生母周太后的反對,無奈降級,封為貴妃,後在萬貞兒為他生下皇長子之後大喜,加封為皇貴妃。

由此可見,皇貴妃的稱號的確是代表著皇帝的寵愛。

當時皇后的位子不僅作為皇帝的正室,更是牽扯到前朝政事,難以讓皇帝輕易如願冊封自己心愛的人。皇貴妃一位更像是皇帝的賭氣之舉,是他自己跟阻礙勢力的抗衡。至此,皇貴妃正式成為皇帝后宮的正式名號,清朝沿用其後宮制度。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清朝時期皇貴妃的地位漸降

清朝時期的第一位皇貴妃,是順治帝的寵妃——董鄂妃,

她跟順治帝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家愛情。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在順治十年冊封其為賢妃之後,僅在一個月之後又以

"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

為由晉升為皇貴妃。

而董鄂妃本人也確實如順治帝所說的那樣賢良恭德、蕙質蘭心,但就是因為董鄂妃不同於後宮其它人的優秀,以至於她死後順治帝悲痛異常,甚至以皇后禮葬。且為了

"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

等理由,試圖賜死三十名太監、宮女等宮中侍奉人員。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順治帝對董鄂妃的痴情可見一斑,為其甚至不惜違背祖訓,以有違先制的超額制度為其服務。要知道在清朝的制度中,皇帝一般用硃筆批閱奏章,遇到皇帝或太后去世時方才改用二十七日的藍筆批覆以示尊敬、悲痛,而在董鄂妃去世之時,順治帝甚至連用四個月的藍筆,令朝野上下譁然。

也正是由於順治帝為皇貴妃開了這麼一個頭,

康熙帝覺得皇貴妃一位有混亂後宮之嫌,所以雖然沿用了皇貴妃一制,將其地位降低。

作為繼立為中宮之前,暫攝六宮事的一個過渡之位,且在清朝順治帝之後的後宮韻事裡,也未見有人能夠重現當年董鄂妃寵冠後宮的景象。

槍打出頭鳥。一個人一旦過於出挑,要麼一飛登天,要麼被獵人一槍射落。董鄂妃的存在可以說是皇后一位的威脅,即使她嚴謹恪守,對皇后之位未曾有覬覦,但那也不代表別人能夠允許她這樣混亂尊卑的存在。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就算是副手,跟正統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皇貴妃的確是皇帝后宮中獨特的存在,這個位份可以說是皇帝特地為自己心愛之人設立的專屬位置。但在出現順治帝深受皇貴妃董鄂妃逝世之痛後,康熙帝十分果斷地減小了皇貴妃對於皇后之位的衝擊,穩固了因特殊位份而給後宮帶來的混亂。在清朝,皇后與皇貴妃的差距越發明顯。

1、

宗法禮制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中提及,“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康熙帝將皇貴妃一位沿用,卻又未如其他皇帝一般給予她特殊的地位,一旦沒了皇帝的偏寵,那麼皇貴妃一位就跟後宮裡的其他妃嬪一樣,沒了直逼皇后之位的資本。

且不論皇貴妃再如何地接近後位、形同副後,但副的終究是副的,

就像班級裡喊起立的永遠是班長一樣,副班長不過是起輔助功能。在清朝的禮制中,皇貴妃的儀仗終究還是比不上皇后的儀駕。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例如冊封儀式,皇后稱"冊立",而皇貴妃稱"冊封"。

“封”一字帶有賞賜、恩典的意思,而皇后作為一國之母,跟皇帝共賞天下的人,自然要立於皇帝身側。且冊立皇后之時,皇帝會將冊後的詔書頒詔天下,皇貴妃就類似於小領導升官,是沒有資格與民同樂的。

再有二者的冊封金冊也有差別,皇后的金冊規格是“皇后金冊皆十頁每頁髙七寸一分濶三寸二分用三等赤金十有八兩”,皇貴妃金冊的規格是“皇貴妃金冊十頁每頁髙七寸一分濶三寸二分用八成金十有五兩”。

大小雖然一樣,但含金量不一樣,且這個含金量會隨著位份的高低而逐漸下降,這也彰顯了皇后的尊貴與獨一無二。這些都是清朝明面禮制上皇后與皇貴妃的差別,且不光是冊封時候的面子問題,說到底皇貴妃還是屬於皇帝的妾室。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在古代,正室與妾室之間的差距本就很大,一旦有人寵愛妾室多於正妻,就會有寵妾滅妻之嫌,在官場中是會被受到彈劾的。

皇帝作為一國之主,如果不是昏庸至極,自然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後宮出現這樣容易引起輿論的把柄,皇貴妃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2、

作為普通妃嬪到皇后的過渡

皇貴妃雖然失去了它的特殊性,但清朝皇帝們卻賦予了它另外的功用,那就是作為皇后的備選存在。清代後宮中一旦皇后逝世,皇帝就會在貴妃中挑選合適的人選晉封為皇貴妃,並賜予

"攝六宮事"

的權力,也就是代管後宮之事,作為一個代皇后的存在。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而她作為皇貴妃的這段時間,則是她的試用期,由皇帝來決定她是否能夠晉升為皇后。試用期的長短則不定,或數月、或數年,

全憑皇帝心情

。雖然皇后在後宮處於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但在清朝,還是有數位帝王不願冊立新後,其中不乏前朝政事的原因,未免影響局勢平衡,這時皇貴妃的存在就給帝王解決了難題,雖然有掌理後宮之權,卻無皇后的尊貴與殊榮,說到底也就是個管事的,換個人也能當。

3、

追封或後期尊封

由於皇貴妃在清朝時期功能大於地位,且是僅次於皇后的妃嬪位份,所以很多皇帝都將它用來起賞賜的作用。

如新帝即位後,為了表示優待,新帝一般會給先帝的遺孀們晉升她們的位份,其中皇貴妃是最為常見的,一

般能夠活到新帝登基的先帝遺孀都能得到晉封。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或者是太妃的親生兒子立了功勞、作了特別貢獻時,皇帝也會將其母親一塊賞賜,以示榮寵。而追封則是皇帝給將死嬪妃的最後憐惜了,或出於真情實感、或出於政治考量,將逝世的妃嬪追封為皇貴妃。

如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甄嬛傳》中的華妃,在死後被追封為敦肅皇貴妃。但其實在歷史事實中,年氏在雍正三年十一月病重之時,就被雍正晉封為皇貴妃,但作用都是一樣的,不過是安慰性的晉封,不具備任何實質性效果。

在清朝時期,皇后與皇貴妃鮮少有同時存在的,

像萬貞兒、董鄂妃那樣寵冠六宮、代皇后協管六宮之事的更是根本沒有。清朝時期的皇貴妃除卻董鄂妃以外,更像是一個工具,或是用來試用新後人選的,或是用來籠絡人心的,不再具備一開始的特殊性。

皇貴妃的存在是否威脅著皇后地位?大小雖一樣,含金量卻不一樣

所以皇貴妃是否形同副後的問題也就難以考證了,但可以知道的是,皇貴妃一位一開始確實是可以跟皇后打擂臺的存在,但這同時也要具備皇帝的寵愛與大力扶持,否則也是虛位一個。

參考文獻:

《明史》

《清史》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