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之中,每個旗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且看八旗的真相

“八旗”制度,是由滿洲部落狩獵習俗演化而來,是滿清最基本的軍民合一的組織制度(可以簡單理解為把軍事編制用到了狩獵活動和平常生活)。

每個旗組織結構:旗主又叫固山額真,是每個固山的頭領,每個固山下轄五個甲喇,每個甲喇下轄五個牛錄,牛錄屬於最基本的戰鬥生活單位。(滿語音譯的名詞太拗口,嫌棄它)

看著是不是有點眼暈,那就拿現代軍事編進行一簡單對比說明(現代軍隊編制都是“三三制”,八旗是“五五制”):

清朝的八旗之中,每個旗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且看八旗的真相

“牛錄”可以理解為“營”級單位(每牛錄300個人);

“甲喇”可以理解為“團”級單位(每甲喇1500個人);

“固山”可以理解為“旅”級單位(每固山7500個人)。

“固山”是滿語發音,漢語意思就是“旗”,其首領就是“旗主”。每個旗相當於一個旅,“八旗”就相當於管轄8個旅的軍級單位。

這裡說明一下,“牛錄”裡面包含的其實是300戶的人家。平時生活,“牛錄”管理300戶人家。發生戰爭時,每戶抽一個男丁參戰,所以戰鬥時,“牛錄”管理的是300個兵。一般小戰爭,“牛錄”的兵不會全部動員,也就到不了滿員300人。

清朝的八旗之中,每個旗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且看八旗的真相

為什麼把一個“旅級”的編制單位叫做“旗”呢?

那是野豬皮沒文化,大家打仗、狩獵舉個旗幟,自己的一撥人聚在同一旗幟下,跟著旗幟走,那這一波人就乾脆叫一個“旗”。有幾個“旗”,就有幾撥人,就是這麼個道理。

那麼,八旗中各旗的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最開始出現時,八旗沒有明確地位區別。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上三旗、下五旗”的說法。而“上三旗”也以“鑲黃旗”為尊,“下五旗”也以“鑲藍旗”為卑。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且看“八旗”產生髮展過程。

清朝的八旗之中,每個旗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且看八旗的真相

努爾哈赤最開始只造了兩面旗幟:一個紅旗,一個黑旗。不久紅旗、黑旗改顏色為:黃旗、藍旗。後來又征服了其他一些部落,人口也多了,兩旗管不過來,又編出白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奇不聽話,就把藍旗肢解為兩個旗:藍旗和紅旗。至此,努爾哈赤有了四旗:黃、藍、白、紅。

再往後,努爾哈赤的家業越來越大,需要擴編。野豬皮也不費那腦子,直接把現有的四個旗鑲個邊,這就有了: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原先的叫做:正黃旗、正藍旗、正紅旗、正白旗。這樣,八旗也就湊夠了。

人多了,就有江湖,就要爭個高下。不是說八旗本來就有高低之分,而是八個旗主有尊卑之分,進而自己旗下的待遇也就不一樣。

清朝的八旗之中,每個旗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且看八旗的真相

首先勝出的是鑲黃旗和正黃旗,“黃色”在中原,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帝王色”,野豬皮也跟風。又因為總鏢把子努爾哈赤一直親自統領鑲黃旗,於是鑲黃旗地位最高,正黃旗次之。其他幾旗地位忽高忽低,隨著領導人變動而變動。

有時候總鏢把子不爽了,也要給各旗換換顏色。比如皇太極沒繼位之前統領的是兩白旗,繼位後就跟別的旗主換了顏色,手底下人員沒變動,就是兩白旗的旗幟顏色變成了兩黃色,於是皇太極手上成了鑲黃旗,正黃旗。他兒子豪格統領的正藍旗也跟著沾光,成為上三旗之一。

清朝的八旗之中,每個旗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且看八旗的真相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輔政時,他手下的兩白旗地位上升。到了多爾袞死去,順治親政時候,八旗的座次基本就固定下來。順治收走了正白旗,正白旗成為皇帝直屬。於是“上三旗”成了: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再往後,八旗王爺們議事,總要根據跟皇帝親密程度、尊卑貴賤分出個座次,基本就形成了以下格局:

左邊坐四位,依次為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右邊坐四位,依次為正黃旗、正紅旗、鑲黃旗、鑲藍旗。

左高右低,左邊為尊,右邊為卑。一目瞭然,鑲黃為首,鑲藍為尾。

清朝的八旗之中,每個旗地位有沒有高下之分?且看八旗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