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於張儀,失位而死的楚懷王,真的是一位庸主麼?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

郡,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史記·屈原列傳》

“張儀欺楚”這個極富戲劇性和警示性的故事,筆者想不少人都有所耳聞, 作為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外交事件之一,它一向被奉為遊說縱橫之流的經典傑作,張儀也因此名留青史,甚至有人認為這件事對秦國統一天下都居功甚偉。

故事中的楚王利慾薰心,輕信張儀的花言巧語,不顧屈原、陳軫等眾大臣的意見,甚至將楚相之印託於張儀。最終導致楚國腹背受敵,失去漢中郡等地,連楚懷王自己都身死他鄉。

故事中張儀的奸詐、楚懷王的愚蠢躍然紙上,但深入歷史去看待歷史,真的如此簡單嗎?顯而易見,絕非如此!

欺於張儀,失位而死的楚懷王,真的是一位庸主麼?

楚懷王(熊槐,約前355年-前296年),羋姓,熊氏,名槐,出生於湖北廣陵,楚威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繼位早期,楚懷王積極任用昭陽、昭睢、莊蹻、唐昧、屈原、昭滑、陳軫等人才,使得楚國一度人才濟濟,國勢大盛。對內,楚懷王和屈原,唐昧積極變法,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調整楚國矛盾重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對外,楚國軍事勢如破竹,接連大敗魏國,消滅越國,擴充疆土一時達到鼎盛。

在那個劍拔弩張,戰火紛飛的“合縱”、“連橫”之戰中,秦國的不斷強盛,給其他各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與此同時,楚國同樣是不容小覷的。楚國自楚肅王開始,經過近60年的休養生息,到楚懷王即位時,國勢達到頂峰,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楚國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也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在這樣的條件下,楚懷王也是不甘心於守國的,他同樣有著問鼎天下、逐鹿中原的偉大政治抱負。而張儀的到來恰巧也為他打破三國並立提供了契機。史載,張儀謂楚王曰:

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願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

欺於張儀,失位而死的楚懷王,真的是一位庸主麼?

這其中最能打動楚懷王的是連秦抗齊,秦國固然強大,可西處“邊陲”,在中原可與楚國相較高下的唯有齊國,若能打破聯盟,追回商於之地,再借助與秦國的聯盟,了卻被秦國攻擊的後顧之憂,攻破齊國稱霸中原,那接下來再與秦國一較高下,輸贏也尚未可知呢?

這大概才是楚懷王輕易答應張儀時,心裡的盤算。然而,無論是連著外交的政治,還是連著政治的外交。都不是一廂情願的事。而是需要知己知彼,楚懷王在秦楚外交戰略決策上,致命的失誤就是忘了考慮,張儀何許人也!

欺於張儀,失位而死的楚懷王,真的是一位庸主麼?

張儀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先後遊說楚王、韓王、齊王、趙王、燕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為縱橫家,張儀在歷史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六國要生存,必須合縱,秦國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連橫,所以張儀應運而起;運用自己過人的智慧、豐富的閱歷、超高的學識及洞察能力,言時有據,切中要害,入木三分,他又善於鼓動人心,善於說服別人,使人不能不相信他說的話。太史公司馬遷曾評價他:

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說,復散解諸侯。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欺於張儀,失位而死的楚懷王,真的是一位庸主麼?

楚懷王和張儀的差距究竟在哪裡?一言以蔽之——“料敵而已”!楚懷王心中所能想到的對楚國的有益之處,早在秦楚談判還沒有開始之前,張儀肚裡就已經十分明瞭了,如此,面對如此正中下懷的說辭,楚懷王上當受騙也就不難想象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代雖然西周初期的禮樂制度在中原各大諸侯國已經完全崩潰,但是於一直堅守傳統貴族政治與禮樂制度的楚國來說,禮樂文明到楚懷王這一代,不僅沒有崩潰,而且已然深入骨髓。這也是楚懷王能輕信張儀所說秦王願割六百里商於之地給楚國的原因,所以面對張儀的兵不厭詐,楚懷王註定一敗塗地,失位而死!

欺於張儀,失位而死的楚懷王,真的是一位庸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