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書與著作,我們從內心更高看後者

編書與著作,我們從內心更高看後者

買書的時候一直不怎麼待見那些標註“編”、“編著”字樣的,對封面有“著”的書,無論內容怎樣,從心底升起的是尊重與佩服。當自己承擔家庭教育學中幾個章節工作後,發現編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月過去了,一章還沒有完全完結。這比撰寫心理沙盤產品資訊複雜多了。

跟有編書經驗的同學溝通後,獲得的結論是,按照編書的綱目(思路),需要整合其他人的書中的論點為自己所用。這樣除了多參考同類書籍外,還要鑑別、剔除、整合同一個話題/問題之下不同作者的觀點,這個工作並不輕鬆。而著作而成的書,是有自己的觀點與思路,可能不用怎麼考量、斟酌其他人是怎麼說的。類似於胸有成竹,下筆千言。

回顧前面所寫的幾萬字,雖說也在參考其他人的觀點,但更多地走了一條推陳出新的路,自己並不是這個領域的人,所以進展比較緩慢。為甚會這樣呢?或許是自己內心就認為編書是低階的工作,所以從接手任務時,就按照“著作”或最少是“編著”思路推進了。完美型人格背後,總會如電腦後臺一樣在影響我們的思維與行為。

原創的東西有難度,這個難度要比彙編更具有挑戰。放到軟體中的心理測評系統或3D心理沙盤來看,從無到有研發出的心理測評系統或3D心理沙盤系統,就是原創(著作)。而研磨或反編譯其他公司的心理測評系統或3D心理沙盤就不是原創,而是模仿(編),如果有增加一項或幾項新功能,就是“編著”了。(暫且拋開反編譯其他公司軟體承擔的法律風險不談)

編撰也有其存在的價值,融合同一主題下不同作者的觀點,減少了讀者尋找同類資料的煩惱。這也是一種貢獻。但這僅限於書籍領域。如果放在軟體行業,比如3D心理沙盤領域,情況就有些不同了。

編書與著作,我們從內心更高看後者

【心理沙盤李守龍博文日記總第927篇,20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