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誅暴秦到伐項羽,從白登之圍到平定淮南,劉邦為何都親上戰場?

我們常說,馬上打天下。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到帝王的皇帝,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就一輩子鞍不離馬甲不離身,從起兵反秦到擊敗項羽,從白登之圍到平定淮南,無論劉邦的身份是沛公,還是漢王或是作為天下共主的皇帝,劉邦始終都親上戰場。

為什麼劉邦始終要親上戰場,而不是坐鎮後方呢?

從誅暴秦到伐項羽,從白登之圍到平定淮南,劉邦為何都親上戰場?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劉邦並非世襲的君王,如果他不把軍隊控制在手中,他隨時都有可能由高高在上的首領變成階下囚。

在劉邦之前,很多君王其實是不用親上戰場的,比如統一了六國的秦始皇帝,就沒有親上戰場,而是始終坐鎮後方,在秦都咸陽的深宮中,運籌帷幄,決定天下的走勢。

劉邦、項羽等人騎兵反秦時,秦的皇帝是二世胡亥,胡亥後來派章邯出函谷關,橫掃關外六國,項羽叔父項梁便在定陶,被章邯擊殺,而秦二世就跟他的父親秦始皇帝一樣,在秦都咸陽的深宮中,繼續花天酒地。

但在劉邦、項羽這裡就不一樣了,二人身無尺寸之地,不但沒有宰割天下的權力,就連封賞功臣的土地都沒有,二人唯一有的,便是手裡的兵,有了兵,就可以搶城池和百姓,有了城池、百姓,就有了糧草、稅收,就成了新的諸侯。

這一點,劉邦看得明白,項羽看得明白,劉邦和項羽麾下的將領們,也都看得明白。一旦劉邦不把軍權牢牢抓在手中,哪個將領抓到了軍權,就可以自立為王,重複劉邦、項羽的故事了。

淮陰侯韓信就是如此,劉邦給韓信上將軍的職位,給了韓信幾萬人馬,並在韓信擅自發兵襲齊之後,繼續給韓信增兵,但韓信拿下齊地之後,便想佔山為王,做諸侯王。

從誅暴秦到伐項羽,從白登之圍到平定淮南,劉邦為何都親上戰場?

另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便是劉邦的軍事才能十分地高,完全有能力親率軍隊與敵作戰,劉邦既能打硬仗,也能打消耗戰,既能從容面對戰場上的失敗,更能在戰場上打一場又一場的勝仗。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們能夠注意到,最先豎起反秦旗幟的,是陳勝和吳廣,但陳勝和吳廣的軍事才能都比較一般,陳勝很快便離開前線,吳廣則被部下認定為不懂軍事,最後慘遭部下殺害。

而劉邦最重要的謀臣張良,雖然學了十年的《太公兵法》,但跟韓王成搭班子時,只能在韓地遊兵,今日得一座城,明日又會失去,反反覆覆,連個落腳的根據地都沒有。

像張良這樣軍事才能比較一般的人,即便是親上前線,也沒什麼用,反而不如留在後方,藏拙。

因此,劉邦之所以總上前線,乃是因為其軍事才能確實極其出眾。

對於劉邦的軍事才能,曾是楚軍先鋒的淮南王英布在造反前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英布說,在那樣的時代,在軍事方面,他就害怕三個人,一是彭越,二是韓信,三是劉邦,但當時,彭越韓信已死,劉邦又老必然不能親征,所以他舉兵造反,必然成功。

萬萬沒想到,劉邦親征了英布,英布也只得面對敗亡的命運。

從誅暴秦到伐項羽,從白登之圍到平定淮南,劉邦為何都親上戰場?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涉世家》、《史記·黥布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