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時代藍玉馬踏北元,朱棣六徵蒙古,崇禎時期這些騎兵去哪了

朱元璋時代藍玉馬踏北元,朱棣六徵蒙古,崇禎時這些騎兵去哪了

明朝強悍嗎?強悍!

這強悍,體現在朱元璋時代徐達北北伐上,20萬精銳步騎配合,打得曾經橫絕歐亞的成吉思汗子孫抱頭鼠竄。

這強悍,體現在藍玉聯袂唐勝宗、郭英等將,率軍15萬,第六次北征,精騎突擊直抵捕魚兒海,俘元廷官員三千人,人丁七萬餘。

這曾經的輝煌卻也印證了後續的落寞。

朱元璋時代藍玉馬踏北元,朱棣六徵蒙古,崇禎時期這些騎兵去哪了

因為這曾經的最強戰力,那動輒十餘萬計的大明鐵騎,到明朝滅亡時,居然成了區區萬騎左右。(關寧鐵騎三萬戶,戰騎至多一萬)

是什麼讓曾經大兵團作戰的明軍,成了如弱宋一樣的軍隊,失去了突擊力量?

答案是,明朝中後期馬政,這個攸關軍事的後勤部門,變成了利益傾軋的權力場。

明朝馬政,源自朱元璋時代!

在老朱當政的時候,因為軍事需要,還有蒙元帝國強悍的騎兵威脅,對於養馬很是重視,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馬的數量直接決定了騎兵的數量,而騎兵,則是中古世紀最強戰略兵種,擁有騎兵等於擁有了戰略突擊力量。

這關乎勝負也不由朱元璋不重視,由此,喜愛設計制度的朱元璋特別設計了一套官民聯合養馬的國策。

這國策簡言之就是,官方主導設定御馬監,苑馬寺,這些機構養的馬供應給邊疆騎兵還有皇宮大內使用,屬於國營馬場。

除了國營馬場之外,民間地區也特別規定了養馬配額,江北地區適合養馬,就五戶人家供養一匹馬,江南地區不適合養馬,但也不能閒著,十一戶養一匹馬,下了這規定之後,為了解百姓後顧之憂,還特別命令太僕寺給百姓分小馬駒,同時給了不少財政補貼幫助民間養馬,養大了的馬也由國家統一徵收,作為京城中央軍的戰馬。

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官方動員基礎上,最最佳化調動民眾積極性,以條文形式,穩固了明朝馬匹的基數,也等於穩固了明朝騎兵的數量。

朱元璋時代藍玉馬踏北元,朱棣六徵蒙古,崇禎時期這些騎兵去哪了

這一套國策在明朝前期效果明顯,明朝馬匹最多的時候,僅京城駐軍就有馬匹16萬之多,邊軍40萬之多,至於地方儲蓄還有驛站用馬也有20多萬匹,也就是說,明朝馬匹總數有近90萬。

近90萬匹馬是什麼概念?答案是,戰時的至少30萬騎兵,要知道稱霸世界的蒙古騎兵,最鼎盛時期也不過25萬而已。

如此戰鬥力,無論和強漢盛唐比,都毫不遜色,也足見制度創造者朱元璋的高明,用最少的錢,辦了最大的事。

可惜的是,這樣的好政策,最後依舊變了味道,這變味的開始,可以用一個古話形容,那就是!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這句話的釋義是:在一個國家裡官員和百姓一樣要遵守法律規則,國與國之間應該要有競爭關係,這樣國家才能安定。

所謂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是這個道理。

朱元璋時代藍玉馬踏北元,朱棣六徵蒙古,崇禎時期這些騎兵去哪了

可明朝情況是如何的?

答案是,自從朱棣之後,明朝甚少有大規模對外戰爭,軍事行動少了,軍馬的需求也少了,官方也就失去了對帝國外患的警惕,養馬這個事項受重視程度也越來越低。

那麼為何會有這樣快速的衰敗出現,道理也很簡單,既得利益集團抱團斂財而已,官方牧場就在這利益集團破壞下,漸漸廢弛!

第一個利益集團:各個地方計程車紳們,還有大明各地的藩王們。

他們屬於食利階級,最關注的從不是國家安危而是利益,於是大量養馬用的牧場,成了他們的眼中釘,養馬費材料,費農田,要是改成耕地多有收穫啊?

於是,馬兒們自然就失去了屬於他們的牧場。

第二個利益集團:明朝的軍隊。

明朝的軍隊,軍餉一直都不算好,於是經常想方設法增收。

軍馬是個好生意,於是這幫人先是從蒙古人那裡走私低價馬匹,然後把這馬匹拿去賣掉牟利,後續更是更進一步,自己直接養馬,在轉手高價買個軍隊,從中牟利,這左手倒右手,幾乎就是自產自銷,一匹馬買兩次。

弄到最後,無數軍隊長官們,為了錢,一個個都期望自己的軍馬早點死,以便能用自己養的馬補缺賺錢。

朱元璋時代藍玉馬踏北元,朱棣六徵蒙古,崇禎時期這些騎兵去哪了

明朝軍隊這生意經,玩得可謂666啊!

官方牧場廢弛了,民間牧場在上行下效下也不咋好。

至於原因嗎,也很簡單。

首先制度不合理:明朝雖對養馬民戶實行補貼,生了小馬駒可以免勞役甚至免徵糧,但是這看上去的好政策,執行起來卻很不科學,最後讓老百姓養馬從倡議,變成了義務,還有KPI指標。

其次風險太大:養馬的農戶,在收穫了政府分配的母馬之後,就要時刻擔心很多事!

比如,要保證這母馬年年都產下小馬駒,要是有一年沒產小馬駒,自己還要賠錢。

比如,要保證生育馬駒的養母健康平安,因為母馬如果死了,農戶也要賠錢,最後農戶費時費力養馬還要擔風險,是你你願意養嗎?

最後官方牧場和民間牧場都廢弛了,咋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進口了,也就是和蒙古青藏地區互市!

可是這對外互市交易馬匹,依舊在別有用心人鼓譟下,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隆慶開關是明朝時代重要改革之一,這場高拱和張居正主導的邊貿互市,讓明朝有馬可用,讓明朝騎兵失去的戰鬥力恢復了不少。

朱元璋時代藍玉馬踏北元,朱棣六徵蒙古,崇禎時期這些騎兵去哪了

但,後續依舊出了問題。

無數既得利益集團,為了自己養馬匹有銷路,能賣高價,不斷鼓譟說,蒙古馬有問題,馬市是惡政,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都說進口的馬匹有問題。

最後,明朝唯一能仰賴的進口交易渠道,也漸漸廢弛了。

那麼,為何這群官員會致力於說互市的壞話咧?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他們不希望有太多馬匹,佔用他們的耕地,這是經濟訴求。

第二:他們自己也經常跟國家做倒買倒賣的生意,用自己養的差勁馬匹套取國家補貼,換取國家買馬錢,份額有限,進口當然是不允許的。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為了利益,最後弄垮了明朝三大軍馬渠道。

官牧:成了利益集團的牟利場,大量牧場變耕地,少量差勁馬匹是套取補貼的工具,廢弛了。

民牧:成立壓榨百姓的修羅場,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最後無聲抵制,廢弛了。

互市:在缺德官員不斷造謠後,也成了昨日黃花。

總結看,就可以知道,明朝騎兵沒馬可用根源到底在哪。

答案是,這群管養馬的官員們,他們一不好好養馬,二不鼓勵民戶養馬,三還到處造謠說進口馬有問題。

結果就是,明朝無馬可用,明軍也就沒了大規模騎兵了。

然後,後金鐵騎一來,除了少量遼東騎兵,誰也成不了戰鬥的主力。

朱元璋時代藍玉馬踏北元,朱棣六徵蒙古,崇禎時期這些騎兵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