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說起盜墓,大家可能首先聯想到的是那一部部驚心動魄的盜墓系列小說,例如《盜墓筆記》、《鬼吹燈》,但是現實中的盜墓其實與這些探險類小說中的盜墓是有非常大的出入的。中國的盜墓現象其源流之古遠,絕對超出了很多人腦海中的時間節點。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秦公一號大墓

盜墓這種向來被人們嗤之以鼻的社會文化現象,在我國由來已久。迄今為止,我國可以確定的最早的盜墓現象出現在距今約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家發掘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時,學者們發現了幾乎與其同時期的有意識的墓葬被破壞的現象。而在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最早的盜墓活動出現於西周時期。據載,距今約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大約在西周晚期也就是距今約2770年前,發生了盜掘事件。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盜掘後的殘陶碎瓦

在商湯之冢被盜掘,是商王陵的被盜掘厄運的終結。早在周滅商之後,商王陵便經歷了周王朝組織的多次官方盜毀。其後又有不間斷的民間私盜,到民國時期因為王懿榮“甲骨文”的發現,商朝殷墟再一次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據史載當“甲骨”在北京售出高價後,整個安陽的農民開始不分晝夜與冬夏的在田間地頭進行盜掘,於是整個商王陵的殘存和殷墟古蹟幾乎在這個時期被翻了個遍,同時也被毀壞殆盡。而其中的隨葬物也幾乎被盡數盜出,這些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種類繁多,製作精美的文物。其中很多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比如,四羊方尊、司母成大方鼎等國寶級文物。當然這其中有不少精品已經流落到海外各地。但值得慶幸的是,在殷墟宮殿宗廟區丙組基址的西南處有一座墓室卻奇蹟般的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它就是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發掘的“婦好墓”。婦好墓的發掘對於商朝歷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莊稼掩蔽下的盜洞

當然,除卻最早的盜墓現象和破壞殆盡的商王陵與殷墟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我國迄今為止盜洞最多也是被盜墓者光顧最多的墓葬——秦公一號大墓。秦公一號大墓它是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映西鳳期南指揮村發掘的。在其墓室周圍共發現盜洞247個,且盜洞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到唐、宋、明、清甚至建國後。毫不誇張地說,秦公一號大墓周身的盜洞直接而又清晰地反映了,中國自春秋戰國時期延續至今的盜墓者在盜墓工具和技術方面的變遷與發展。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秦公一號大墓裝盛殉葬者的木箱

面對盜墓者瘋狂且長達兩千餘年的盜掘,秦公一號大墓並沒有被盜墓者破壞殆盡,依舊出土了300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最重大的刻有290多個篆文的石磬,從篆文“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初步斷定墓主為秦共公、秦桓公之後的秦景公,並有力地證明了秦人的族屬為華夏族(漢族古稱)。此外,這3000餘件出土文物中有著極為精美的金器、玉器、鐵器、石器和骨器,而這些極為精美的文物的出土也充分反映出了這個被同時期中原國家蔑稱為“西戎”秦國,彼時在工藝水平以及物質文化生活上並不落後,從而否定了學界歷來認為的“秦國生產力落後”,“秦國奴隸制統治薄弱”等偏頗論斷。被盜掘損毀如此嚴重的秦公一號大墓尚對於我們重新認識秦國曆史,提供瞭如此珍貴的資料。如若其未被盜掘,其中的學術價值將難以預估。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抓捕盜墓者現場圖片

在言講完我國古代最早的盜墓和被盜掘的最瘋狂的大墓之後。筆者將試著從盜墓者的角度去窺探解釋中國古代“盜墓”活動歷千年而不絕的緣由。首先,自原始社會開始,一些身份特殊的部落貴族就有著隨葬的習俗,且愈演愈烈。至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攀比之風在諸侯之間興起,而正是因為厚葬,利益所驅,所以由原始社會時期出現的盜墓行為也日益盛行。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考古清理現場

至唐朝時,唐人的詩句是這樣描述當時猖獗異常的盜墓活動的“群盜多蚊虻”、“荒冢入鋤聲”、“髓髏半出地”、“白骨下縱橫”等,這些詩句反映了當時盜墓風習的普遍和當時盜墓活動儼然成為了大型的群體性行業。

在唐朝以後的朝代裡,隨著金石學的出現發展和成熟,冢墓發掘和冢墓破壞事件更是不絕於書。盜墓本是一種極不光彩的行為,這種行為在歷朝歷代都被政府和民間所唾棄。但從唯物辯證的角度去看那些古人的盜墓行為之後,你會發現盜墓除了有對文物無法挽回的破壞外,有時卻可以使得那些古代秘器重見天日。在某種程度上,盜墓活動能夠促進文化藝術的傳遞和發展。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考古人員正在考古發掘中

譬如,漢明帝時,有人推測秦昭王與呂不韋陵墓隨葬有秦始皇未焚經書,便請求發掘這兩座陵墓。西晉時,汲郡人盜掘戰國時魏王墓,從中得到有文字的簡牘數十車。後來經過學者整理,計有簡牘圖書75篇,包括《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等重要文獻。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王羲之書法作品,曾透過盜墓而得以重見天日等等,此類事情不勝列舉~

然而,盜墓畢竟是盜墓,它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攫取財富,它與考古活動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墓葬對於考古工作的意義,並不僅僅表現為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對於考古而言,一座墓葬的形制、葬式等看起來似乎起眼的遺蹟現象,其實都包涵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資訊,而野蠻的盜掘,往往只重視金玉珠寶,當他們遇到貴重的隨葬物時,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將這些物件取下盜出,而這種盜取行為通常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於是他們會刀砍斧劈,使原本遵循某一特定時期禮制與葬俗的墓室遭到不可挽救的破壞。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考古出土的戰國青銅戈

總之,每一件儲存至今的文物都非常不易,其背後的故事更是令人浮想聯翩,筆者在此呼籲諸位讀者,請珍愛身邊的每一件古物~

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這種喪葬惡習,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清朝皇陵被盜事件中,孫殿英與這二位相比真的有點“小巫見大巫”

為了一本書,漢末大書法家鍾繇竟然幹起了掘人墳墓的勾當

最倒黴的陵墓,周身盜洞247條,圍繞它的盜墓活動長達兩千餘年

開元通寶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