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

中國大一統王朝卻也有不超過300年之說,

“三”難道是上至皇家下至百姓不可逾越的門檻嗎?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那麼王朝壽命為什麼不能超過300年呢?

也許有人說,周朝不是延續了近800年嗎?東西漢不也有四百多年嗎?可是周朝是分封諸侯,不是中央集權上的大一統。東西漢中間有王莽篡位,有了斷層,因此也不能算。

如果我們把歷朝歷代的君王當成接力賽上的選手,那麼只要有哪一棒沒傳好都會影響比賽,他的失誤只能由其他君王的努力來補救,否則就會給整個成績拖後腿。

縱觀歷史,有哪些因素影響君王的“成績”,從而影響到王朝的命脈呢?

分封制與郡縣制

分封制始於周朝,周天子分封土地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又將土地和人民賜給士,透過逐級分封讓下級對上級承擔相應的義務,來維護統治。當時分封制確實調動了受封者的積極性,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逐漸顯示其弊端。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當統治者處於強勢地位的時候,透過分封與收回土地來可以達到對受封者的統治;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統治者隨著自己土地的減少,其號召力與話語權逐漸減弱;這也是周逐漸衰弱的原因。而為了爭奪土地,各級統治者只有透過戰爭來掠奪土地來壯大自己,

這樣春秋戰國的局面就出現了。

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只能透過積累財富辦大事來抵禦風險,而郡縣制打破了分封制的宗法血緣政治關係,透過由皇帝對郡守、縣令(縣長)直接任免,達到了地方絕對服從中央的效果,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維護了國家統一。

自秦以後,雖然有君王將分封制作為郡縣制的補充,但後來證明都是失敗的。譬如劉邦建立漢後,按功行賞,封了很多王,可是後來怕這些王位打不掉,就透過策略將異姓王剪除或者消去其王位。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不知他老人家發善心還是對秦王朝快速滅亡的反思,將劉姓王朝予以保留,卻有了後來的七國之亂,叛亂雖然平復,但也著實讓其孫漢景帝緊張了一陣,也耗費了不少財力。

不過對於鞭長莫及的區域,採取分封制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漢之南越等。

科舉制

隋唐以前都是透過世襲及推舉制度來任免官員,

世襲罔替自不必說,推舉雖然有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談,只是基於推選者道德和識人標準之上的選人,人為因素過大。

而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鼓勵了正當競爭,打破了過去門第背景的限制,讓寒門學子也有出人頭地的可能,緩解了各階層之間的矛盾,為統治階級輸入了新鮮血液

雖然它不能考察參考人員整體素質能力,也出現了很多糟粕,譬如八股文,但仍不失為一個偉大的創舉。

它的基石是公平,如果有違公平,將後患無窮

。唐朝的黃巢就因殺氣太重被考官取消了考試資格。由於晚唐奢靡腐敗,對農民的狂徵暴斂,導致了大大小小的民變。懷恨在心的黃巢也乘勢而起,成為影響最大的那個。雖然起義失敗,但大大動搖了晚唐國力,加速了它的滅亡。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科舉制讓懷才不遇者找到一個心靈的出口,如果利用得好,會極大地緩解社會矛盾,反之,後患無窮。

早立儲君

秦始皇生前未立太子,趙高就利用這個漏洞,以利害打動丞相李斯,相互勾結,篡改遺命,扶植對他們有利的胡亥即位,致使秦王朝二世而亡。

前世之事,後世之師,君王應早立太子。這樣可以安國本,防不測;打消了其他皇子的幻想;避免了官員因站隊明爭暗鬥內耗;更讓儲君有歷練、組織班底的機會,保證了政權順利交接。

民心向背 官逼民反

政治的腐敗、官僚地主階級的巧取豪奪、天災人禍致使農民失去土地,讓他們成為流民,他們衣食無著還要承擔沉重的徭役、兵役、勞役,誤期還要被殺頭,在一些舊貴族、懷恨者、野心家煽動下,別無選擇的他們只好揭竿而起。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較多,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等等,它們極大地損耗了統治階級的元氣,縮短或中止了王朝的壽命。

皇帝昏庸 玩物喪志

皇帝既然是天之驕子,掌握國之重器,就要以治理國家為己任。而有些皇帝卻附庸風雅,不以國事為重,卻不務正業,喪權辱國也就在所難免。

宋神宗因向皇后無子嗣,於是立了六子趙煦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哲宗。

可是哲宗命也不長,沒有子嗣也死了。於是朝臣建議立哲宗的同母弟弟,也就是朱太妃的另一兒子簡王為帝。

可是向太后怕立簡王后,擔心朱太妃因此而升為太后,影響她的地位。

於是力排眾議立了趙佶為帝,這就是後來喪權辱國的宋徽宗。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宋徽宗才情過人,詩、書、畫、印造詣極深,他畫的花鳥、山水、人物、樓閣惟妙惟肖,以精細逼真著稱,開創工筆畫之先河;他創造的“瘦金體”,筆勢瘦挺爽利,風格獨樹一幟,堪稱精品。

徽宗還醉心於收藏古玩書畫及奇花異石,為了尋遍天下奇石,勞民傷財,以致激起民變。後來金兵南下,一舉攻克開封,俘虜了他及兒子欽宗。靖康恥,猶未雪也成了多少宋人的痛。

後宮、外戚干政

為什麼歷朝歷代都禁止後宮干政呢?

一是深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既然母儀天下,就要做女人的典範,打理好內宮才是她的本分;二是她們深居宮內,拋頭露面不方便,只好假借他人,任人唯親是她不二選擇,這樣就會造成外戚干政,皇權旁落;三是透過干政她們可以決定未來的皇儲,動搖國之根本。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西漢竟寧二年,元帝病死,成帝劉驁繼位,封其母王政君為太后,拜大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掌握政權,還讓另外六個舅舅封了侯,一門七侯,成了西漢顯赫家族。

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由於其父早死,未能封侯。

他在王鳳生病的時候,親嘗湯藥,日夜守護,甚至幾個月衣不解帶,弄得蓬頭垢面,他的誠心終於感動了伯父,並得到了伯父的推薦,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透過他的苦心經營,終於推翻了西漢,建立自己的新朝。

可見後宮干政流弊無窮。

主幼弱 母壯 輔臣不力

皇帝幼小或孱弱都是對王朝發展不利的,當然我們不能對小孩抱以太大的期望,按現在的說法他們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最後只能寄希望於輔臣和太后(監護人)了。歷史上共有29個娃娃皇帝,年幼無知之輩居多,當然也有出類拔萃者,如康熙大帝,

康熙八歲登基,幹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如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等。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主幼母壯是指皇帝年幼,母后正值壯年。壯母為何干政:

一、為了兒子的江山社稷,也為了保住永久的富貴,避免皇權旁落;二、喪夫之後的壯母更加寂寞,需要找發洩的突破口,移情於皇權,可打發時光;三、權力帶來的快感

有何風險

:壯年期的女人,也有自己的生理需求,喪夫後的飢渴與膨脹的權勢,可以利令智昏,如何拿捏分寸都考驗著壯年的母親;壯母的才識、智慧、閱歷也對決策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於血緣關係,壯母干政會藉助於外戚,在放權與制衡之間如何平衡是種政治智慧;兒子逐漸長大,是否放權、如何放權、放多少、何時放也至關重要。

主幼母壯對王朝不利的例子很多

:譬如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嬴政當秦王時,年僅12歲,喪夫的趙姬耐不住寂寞就又與呂不韋再續前緣。看見嬴政年齡漸長,精明的呂不韋意識到如果再與太后苟且,將後患無窮,於是將英俊瀟灑、假扮太監的嫪毐送給了太后。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太后對嫪毐很中意,經過趙、嫪的密切合作,居然給嬴政添了兩個弟弟。有了“功績”,嫪毐膽子也更大了,也不再甘於面首的地位,他四處招攬賓客,借太后之手封了侯,還擁有了自己的領地。

權勢熏天的嫪毐並不滿足,還要企盼自己與趙姬生的孩子當秦王,對嬴政構成了很大威脅。嬴政知情後,就調兵將狼子野心的嫪毐活捉,將之車裂。因此母子反目,趙姬被逼離開咸陽。老百姓對此議論紛紛,影響了嬴政在百姓中的公眾形象。

大臣紛紛相勸盛怒之下的嬴政,可這無異於火上澆油,只會讓他們成為刀下冤魂。最後大臣茅焦曉以大義,勸說他要志在天下,就必須以孝名治天下,才能服眾,如果頂著不好的名聲去統一六國,一定會遭到六國的頑強抵抗。嬴政聽後才接回了母親。

秦之後的漢惠帝劉盈與其母呂雉是主弱母壯的例證,差點讓老劉家滅族。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主幼母壯裡面也有對朝廷有利的,如孝莊皇后,她輔佐了清朝三代皇帝,她才堪武則天,卻沒有覬覦皇權,她盡心輔佐兒子和孫子。為了讓順治成為君主,她下嫁多爾袞。順治為了樹立其權威,鞭屍多爾袞,她也默默地站在兒子身後。

順治死後,她又擔當起培養孫子的重任,將康熙培養成為一代明君。在兒子眼中她殘忍,是魔;在孫子眼中她識大體、顧大局,是佛。她極好地詮釋了“興邦者,未必就是男人”。

輔臣中爭權奪力者居多,亦有才堪大用之輩,

如霍光、張居正等,不過他們下場都很慘,其中的張居正和多爾袞還被死後鞭屍。也許輔臣也深知其中的兇險,於是玩起了太極,正是他們的不作為拉下了君王接力賽的後腿。

周世宗柴榮是雄才大略的一世英主,臨死前託孤給宰相範質、王溥等人,並將朝中決策大權交給他們。可是宰相範質聽說契丹犯邊,沒有核實就將兵權交給趙匡胤,致使老趙家欺侮孤兒寡母,來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輔臣不盡心或者能力不夠,那麼其下場可想而知。

長壽惹的禍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皇帝的長壽(嚴格地說是在位時間)對皇朝的興衰確有很大副作用。

一、讓太子過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生活

。因為權力的排他性,太子必須低調做人。過於低調,又怕引起父皇的小覷;過於高調又有奪權之嫌,有的太子就在這種煎熬中過早離世了。

二、皇帝在位時間越長,給其他皇子帶來希望,也給那些無法站到太子黨的卻想上進的官員帶來唸想,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從而帶來政局的動盪;

三、有的太子黨想讓自己的主子早日登基,於是就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推動著他,讓太子鋌而走險,從而波及時局。

四、長壽皇帝賓天后,太子好不容易熬到出頭之日,卻因體力不支,失去做事的最佳時機,而且不久他也老死,他的太子又沒有得到很好的錘鍊,這個接力棒就會影響幾代;五是皇帝長壽卻不能保證他永遠清明,隨著年歲的增加,精力的限制,難免力不從心。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康熙在位最久

,執掌朝綱61年,看過《康熙大帝》的都知道,大皇子胤禔、二皇子胤礽爭儲之殘酷與血腥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這也是康熙長壽帶來的苦果。甚至繼承大統的雍正其合法性也遭人非議,兄弟鬩牆內耗了多年。

雍正痛定思痛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

,這樣既鞏固了自己的權力,讓自己成為大臣與皇子的核心,避免大臣與皇子的勾連;讓皇儲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讓皇子們有努力表現的機會;也保護了未來的儲君。

想不到他的這個創新,為他高壽兒子乾隆解決了康熙的境遇。

漢武帝劉徹,在位55年。寵臣巫醫江充與太子劉據有嫌隙,擔心武帝死後,會被太子殺掉

。江充指派他人向病中的漢武帝讒言其病乃蠱作祟所致,漢武帝授權江充徹查此事。

江充在劉據府中挖掘出木偶,劉據百口難辯,於是聽了老師的建議,殺死了江充。江充的同黨僥倖逃脫,於是向漢武帝誣陷太子要謀反,漢武帝於是派兵緝拿太子。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太子反抗失敗,被迫自殺。漢武帝怕再有年長皇子搶奪他的君權,他就立其年僅八歲的兒子劉弗陵為繼承人,又擔心呂雉事件重演,將其母鉤弋夫人賜死。這件事,讓西漢過了兩代才走上正軌。

前清後昏的皇帝有唐玄宗,他活了77歲,在位44年

。早期的唐玄宗勤政納諫、舉賢任能,開創了開元盛世,可是後期卻被自己創造的繁華衝昏了頭腦,重用佞臣李林甫為相,寵愛楊貴妃,又讓其兄頂替了李林甫的相位。正是唐玄宗的驕奢淫逸,導致了

“安史之亂”

,大唐江山從此江河日下。

宦官專權

宦官沒有子嗣,沒有野心,也就沒有了威脅;他們同時與主子長期相處,對主子的性格、生活習慣也較為了解,使用起來順手;他們處於社會的邊緣,脫離了皇宮也很難融入到社會;皇權是他們一切特權的來源,他們只有忠於皇上才有生存空間,這些屬性有助於宦官幫助處理政務。

宦官的學識、能力、閱歷、胸懷等也限制了其處理政務的水平。因此是一把雙刃劍。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宦官趙高因與扶蘇不和,在始皇帝死後,害怕扶蘇繼承皇位,於是利用利益與胡亥和李斯結成戰略聯盟,矯詔讓扶蘇自殺。他還透過指鹿為馬來排除異己,致使秦朝快速滅亡。

東漢末年十常侍宦官集團深得恩寵,將年幼的漢靈帝玩弄於股掌之間,還讓漢靈帝認十常侍首領張讓、趙忠為父,囂張至極。為了剷除他們,大臣又引來了董卓,導致東漢走向滅亡。

縱觀歷史,宦官專權均是在朝廷從昌盛邁向衰敗之時,是墮政皇帝和與大臣爭權的產物。

皇權相權之爭

自秦以後,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管理模式,雖然集權讓皇帝擁有了無上的權力,可是無論上行下達都要人才能執行,因此光靠皇帝是玩不轉的

,於是就有了宰相,皇帝授予宰相權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相權雖然從皇權當中衍生出來的,卻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而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因而就有了相權和皇權的博弈。皇權不下放就無人辦事,放權是迫不得已,但是權力下放就難免受到宰相掣肘,這樣矛盾就產生了。

皇帝下放權力是緣於“信任”,宰相執行權力是緣於“忠心”。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皇權和相權是此消彼長,皇帝不想受到宰相的掣肘,於是想收回若干權力,而宰相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又要爭取權力,於是矛盾就產生了。如果一方強勢,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

相權到達一定的地步,宰相可以代替皇帝執行皇權,比如諸葛亮和張居正;相權達到極致以後,就可以廢立皇帝,甚至可以做到改朝換代,比如董卓、曹丕、司馬懿。皇帝要給宰相一定的權力維護國家的運轉,但是也會千方百計地限制宰相的權力,使得宰相更好地為皇帝服務。

皇帝可以透過下面三種方式來削弱宰相權力:

一、是設立多個宰相,把相權瓜分;二是把宰相的一部分權力移交給別的機構來弱化宰相權力;三是透過嚴密的監察系統,監控相權的使用。實際上,皇帝對宰相權力的削弱沒有徹底解決二者的矛盾,二者隨著王朝的更替,一直都是此消彼長。而如果權力失控或者所託非人,就會影響朝局的穩定。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窮兵黷武 好大喜功 勞民傷財

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是集大成者。秦始皇剛統一就大興土木,人民沒能休養生息,就被沉重的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折磨得苦不堪言,這也是秦朝早亡的原因之一。

隋煬帝楊廣沒有接受他的教訓,步了他的後塵。漢武帝雖然沒有大搞基建,也做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西漢因此幾代才緩過氣來。

文治武功

國家政權的穩定,除了文治,還有武功。文治是發展的基礎,武功是文治的後盾。秦朝由於頗重武功,雖然在統一文字、度量衡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可是卻沒有從文治上讓人民休養生息,於是早亡。

漢武帝敢三次遠征匈奴,與文景之治的雄厚的資本有關,不過儘管如此,也耗費了國之財力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搶了周家孤兒寡母的天下。他又怕他人指指點點、暗中唾罵,於是在文治上大做文章,在政治經濟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對文人更是縱容,以鉗天下之口。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在武功方面,由於趙匡胤的政權是透過軍事竊取而來,對武將他是又愛又恨,於是透過消弱武將的影響力來加強政權。杯酒釋兵權,兵不血刃地讓武將們領略到了他的政治手腕。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最終被滅亡。

文武要兼修,要根據自己的國家戰略及時調整才能無礙。

不變是等死 變是找死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形成利益群體;他們為了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就會阻礙他人來動自己的乳酪;這樣各階層分明,就阻止了競爭,而底層的為了活命,就只有造反,這樣就會造成社會動盪,動搖國之根基。

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打破利益階層的壟斷,緩和各階級矛盾,讓國家資源重新分配,於是就開始變法

歷史上有很多變法,成功的少,失敗的多?為什麼呢?困局不是一天養成的,因此一個長期累積而成的局面透過短時間解決,難,拖的時間過長,就會積重難返,同時高層領導變動,對變法也不利,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就增加了變數,因此變法只能在當代解決。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變法就要動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上層統治都掌管著要塞部門,讓他們交出利益,無異於與虎謀皮;而動上層統治階級利益,必須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同;最高統治者是否有魄力、威信、膽量、智慧、命長都是變法能否成功的條件。

沒有魄力,就不會知難而上;沒有威信,就會虎頭蛇尾;沒有膽量,就會臨陣退縮;沒有智慧就不能隨機應變;命不長就會半途而廢。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有秦孝公的強大支援,而且他也長壽。

吳起的變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楚悼王命不長,最終落得萬箭穿身。王安石變法失敗與宋神宗的早逝、變法的操作層面細節不夠等有很大關係。張居正之所以變法成功,正是因為太后的鼎力支援。雍正呢?本來就是皇上,又深諳官道,對各種矛盾洞若觀火,又有一幫得力的臣子。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為什麼都難以超過300年?

變法猶如涅槃重生,其艱難可想而知,因此變法者大多不得善終。

如果將一個王朝的執行比作一個系統,既然是系統就必然有bug,因此不時地打補丁,救過補缺成為必然。

上面列舉了影響一個王朝壽命的因素,把這些因素設定成延長朝命的補丁,透過打補丁逐漸完善系統,相信一定能突破300年的瓶頸。可惜現在沒有王朝了,也沒有那樣的體制,因此無從檢驗。

沒有永遠不落的王朝,走向衰落和滅亡的是鐵的規律,我們只能借鑑歷史不斷地完善制度,讓它緩慢地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