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坦蕩,蘇軾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出眾的人格、卓絕的品性

蘇軾很注意做人的品德節操,看重誠與正,反對口是心非。誠就是心口一致,不說假話,正就是剛正不阿,不隨人俯仰。他在給弟弟子由的信中曾經這樣讚美子由,“子由為人,心不異口,口不異心,心即是口,口即是心。”這其實正可作為他為人處世的寫照。

蘇軾一生坦坦蕩蕩,待人接物真摯誠懇。他率性天然,正直求真,心靈永遠是座不設防的城池。蘇軾這一個性在他對王安石實施新法的態度中得到了集中印證。當王安石大刀闊斧進行變法改革時,蘇軾明知神宗支援王安石,如自己反對變法,即使不遭大禍也必會被免職,但他仍三次上書神宗,指出變法政策的不足之處,因為上書引起不滿後蘇軾即被貶為杭州通判。

一生坦蕩,蘇軾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出眾的人格、卓絕的品性

王安石變法失敗,神宗去世,哲宗趙煦即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拜相,重新起用舊黨人士,對新黨人士盡行罷黜,蘇軾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和制誥,並有望拜相。但蘇軾一心求真,此時已發現新法確有利民之處,又極力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如此一來,又被舊黨排斥。

蘇軾就是這樣,在新舊黨爭中一肚子不合時宜。如果他合時宜,順皇帝和權臣的意思辦事,憑藉曾為哲宗皇帝老師的身份,又做過兵部尚書和禮部尚書,以及聲名遠播的才氣仕途肯定要暢通得多,位及宰相亦未可知。蘇軾一生憂患不達屢遭貶謫的境遇和他直而不隨、堅持操守的品格是緊密相聯的。

他明明知道反對皇上所支援的王安石變法,會遭到忌恨和打擊迫害,但仍不改其操守,並將重道、重節放在生命之上。他在《乞將臺諫官章疏降會有司根治札子》中說:夫君子之所重者,名節也故有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可殺不可辱之語。正像他在文章中所說,他沒有為了個人之功名、地位而改變自己剛正不阿、不肯俯仰隨人的崇高品質。

一生坦蕩,蘇軾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出眾的人格、卓絕的品性

他一生為黨人傾軋、為小人誣陷而不屈,一貶再貶而不悔,體現了中國士大夫出眾的人格、卓絕的品性與浩然的正氣。宋史蘇軾傳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或柄用,亦當免禍”。蘇軾因正直不僅未能做到宰相,而且屢遭貶謫,這對蘇軾本人來講可能是不幸的,而對中國文壇來說乃是大幸,否則,中國歷史上就失掉了一位光耀千秋的偉大詩人和文學家了。

蘇軾,很少有人像他那樣經歷坎坷曲折的仕途遭遇和磨難。21歲中進士,入祠部員外郎,在新舊黨爭中受盡磨難,又在“烏臺詩案”中入獄,幾近喪命,出獄後被一貶再貶,在荒僻的儋州過了36年。

其間,他也有過彷徨、懷疑和動搖,有過困惑悲慟、憂傷寂寞、孤獨無奈甚至絕望,但他並未像屈原那樣面對逆境選擇投江自盡,也未象陶淵明那樣選擇歸隱,從政時他始終堅持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生活中蘇軾並未拘泥於自己遭遇到的不幸,依然熱愛生活,積極發現和享受生活的樂趣,不論命運把它拋向哪裡,他都能調整心態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一生坦蕩,蘇軾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出眾的人格、卓絕的品性

善於以詩來美化生活和環境,以樂觀和曠達去彌補生活的窘迫。中年蘇軾被貶黃洲,由太守變為罪人,等待他的是“空床斂敗絮,破灶鬱生薪。廩祿既絕,衣食不給”,一家人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對此,他卻能積極去面對,“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深谷”(《寓居定會院之東》)把艱難生活與磨練意志、豐富自我聯絡起來。

為改善生活,他在黃洲城東一片田地裡辛勤勞作,自號“東坡居士”。他自己打井、種菜、修建魚池,還託人從老家捎來菜種,並寫下“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知筍香”的詩,好象根本未曾受過打擊。被貶澹洲期間,他寫出了“垂天雌霞雲天上,快意風從海上來”(《和陶雜詩十一首其二》)的詩句,展現了在困境中樂觀的心態。

總之,蘇軾總是以一種空明澄淨的禪悅之心來對待外部世界的一切矛盾和失意,並將其化作一種恬然自適的心情,一種變地獄為天堂的能力。

作者:楊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