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數百年間,東周為什麼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數百年的王朝,往往都是跌宕起伏,有盛有衰的。比如強大的西漢王朝,漢宣帝劉詢就是中興之主。對於唐朝來說,唐玄宗李隆基也可以稱之為中興之主。不過,在春秋戰國數百年間,東周王室卻沒有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在春秋時期,周王室還擁有一定的地位和存在感,比如得到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的擁戴。但是,到了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東周王室連存在感都幾乎沒有了,最終在戰國末期被秦國消滅了。由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的實力和地位是一步一步下降的。那麼,問題來了,這幾百年的時間裡,東周為什麼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呢?

春秋戰國數百年間,東周為什麼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呢?

首先,東周之所以沒有出現一位中興之主,主要還是因為自身實力的大幅下降。在東周之前的西周時期,周王室擁有關中地區和洛邑為核心的中原地區。在疆域面積和軍隊規模上,西周王室都要力壓秦國、晉國、鄭國、齊國、魯國等諸侯國。但是,周幽王時期的內亂,導致西周的鎬京地區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周王室的經濟、軍事實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在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了東周王朝。

春秋戰國數百年間,東周為什麼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呢?

在周平王東遷,也即東周建立後,周朝原先的關中地區等被秦國逐漸佔據了。雖然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非常繁華,但是,因為地勢平坦,處在四戰之地,這導致東周王室陷入到多個諸侯國的包圍之中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周朝發跡的鎬京等地區,則地勢較高,並且易守難攻。正是因為佔據了西周的故土,秦國才擁有了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這也是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勝出的重要原因。由此,周平王東遷,不僅丟了大片的土地和大量忠於周朝的百姓,也讓自己處在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

春秋戰國數百年間,東周為什麼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呢?

再者,周幽王死後,申侯、繒侯及許文公在申國立宜臼為周天子,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則在攜擁立餘臣為周天子,即攜王,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直到前750年,晉文侯攻殺攜王,才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對於東周初期“二王並立”的格局,直接削弱了東周王室的權威,加快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潰。到了東周初期,周王室又遭到了鄭莊公的羞辱,也即周國在和鄭國的交戰中吃了敗仗,甚至還和鄭國進行“周鄭交質”,導致諸侯國們越來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了。

春秋戰國數百年間,東周為什麼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呢?

最後,東周的建立之後,王室內鬥的危害一直很大,導致王室的力量越來越小。周惠王時代,王子頹和五大夫發生變亂,持續三年,鄭、虢兩國援助周惠王復位,周惠王於是將酒泉賜給虢國,將從虎牢以東的土地賜給鄭國,王室的土地縮小。除此之外,晉國、鄭國等諸侯國也在蠶食東周王室的疆域。也即在春秋時期,周王室自己的疆域不斷縮小,因為內部鬥爭等問題,自身的力量持續削弱,再加上地處四戰之地的中原之地,難以向秦國、齊國、晉國、楚國等諸侯國一樣擴張,所以即便出現了賢明能幹的君主,往往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各個在實力上都形成了對東周王室的碾壓,促使後者的地盤進一步縮小,最終是債臺高築,走向了滅亡。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