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出的“背心”,淺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

今天,我理了理衣櫃,不僅暗暗嘆到:衣服的樣式可真多啊!看著它們,有種隱約想發掘它們的來由,誰最早發明的呢,什麼時期出現的呢?稍微查詢資料就會發現,原來可不是那麼簡單!這其中經歷的就我粗笨的認為就有政治,人文,風俗與環境的影響,各種融合與發展。比如背心就出現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要了解一樣新事物,就要看看它的大背景是什麼。

秦、漢帝國曾經以政治上強大的向心力,使服飾文化在傳承商、周服制的基礎上,吸收融合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服飾文明之所長。至東漢明帝釐定了適應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飾制度。對後世封建服飾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漢朝立國400年後,皇室衰微。經過三國鼎立,兩晉王族之爭,中國內部分崩離析,給徏居華北邊境的少數遊牧民族以可乘之機。在這裡,其實我們就可以知道,只要有變化,就會有影響,就會有融合。蒙古系遊牧民族匈奴、羯、鮮卑,藏系遊牧民族羌、氐先後入侵中原,建立了10多個小王朝,即歷史上所稱的“五胡十六國”。公元4世紀至6世紀,中國處於混亂的南北朝時期,戰爭和民族大遷徙促使胡、漢雜居,南北交流,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域國家的異域文化與漢族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促使中國服飾文化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時期。

南北朝時期流行的服飾有褲褶、裲襠、半袖衫,其中,裲襠就是後來稱的“背心”或者“坎肩”,它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最初是由服裝中的裲襠甲演變而來的。這種衣服沒有衣袖,只有前後兩片衣襟,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裲當既能保溫,又便於手臂行動。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衣服,因此當時男女都穿用。

碰撞出的“背心”,淺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

戴冑著裲襠鎧,騎具裝馬的官軍。

南北朝時期的漢、胡服飾文化,是按兩種不同的性質和方向互相轉移的。其一就是統治階級基本遵循秦、漢舊制。其二呢就是在實用功能方面比漢族統治者所穿的寬鬆肥大的服裝優越的胡服,向漢族勞動者階級傳移,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國人民都穿漢服,但鮮卑族的勞動百姓不習慣於漢族的衣著,連魏文帝的太子也私著胡服,魏孝文帝在推行漢化中未能使鮮卑人斷其流行,反而在漢族勞動人民中間得到推廣,最後連漢族上層人士也穿起了鮮卑裝。其根本原因,就是北方的胡服便於生活勞動,實用功能很強。南北朝時期這種胡漢雜居的形式,使異域服飾文化並存和互相影響,構成了這一時期中國服飾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