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20年|王仁湘:金沙遺址的發現,對成都而言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

今日(9月28日),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的“中國考古百年”系列活動之“紀念金沙遺址發現20週年國際學術會議”繼續在成都開啟。會議現場,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以《日烏影象的譜系》為題,以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為切入點,生動地梳理了關於太陽崇拜、日烏等文化。

金沙20年|王仁湘:金沙遺址的發現,對成都而言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

太陽神鳥金飾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日烏,在古代指太陽鳥,同時也代指太陽。如今所說的陽鳥,其實在古代指候鳥,如鴻雁等。在古代,便有很多詩人留下了關於日烏的詩句,如唐代方幹《感時》中的“日烏往返無休息,朝陽出扶桑暮卻回。”王仁湘說,對於日烏的喜愛不僅表現在古代,如今的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太陽神鳥圖,也是一種證明,“將太陽神鳥圖作為標誌,是非常得體、恰當的選擇。它的結構、象徵意義超越了所有競爭的影象。”

“高廟文化白陶藝術的發現,讓我們知道了近8000年前,南方有了成熟的太陽崇拜藝術,日烏影象頻現在日用陶器上。大頭、長喙、獠牙、帶太陽符號的雙翅,是日烏最初的形象塑造。”王仁湘表示,這樣成熟的藝術,已經呼叫了讓人有些費解的象徵手法,簡潔的符號定型化,便於複製與傳播。

同時,相類的日烏,在仰韶文化到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藝術中,一直在飛翔,藝術表現又有了彩陶與玉雕方式。“到古蜀文化中,日烏有了青銅雕像、人面鳥身造型,還見到金箔藝術雕刻,將帶日執行的日烏影象表現得至臻至美。”王仁湘說,這樣的日烏形象到了漢畫的時代,與太陽同在的日烏又開始迴歸自然,變成與人十分親近的模樣。“日烏在中國神話和藝術飛過了6000多年的時光,是傳揚古代宇宙觀的一個最生動的符號。”

金沙20年|王仁湘:金沙遺址的發現,對成都而言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

王仁湘

會後,王仁湘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的採訪,他表示,金沙遺址的發現應該是更多激發了成都這座城市的活力,“一抬頭,哪裡都能看到金沙的符號,包括這次我差一點要去的天府機場,都是得到了金沙的靈感。這對成都而言,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對於全國而言,證明專業性越來越受重視。”王仁湘表示,金沙遺址出土的金沙太陽神鳥圖案,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無形中推動了全國文化工作提升和發展,對於這一推動力,如今也感受越來越明顯。

而對於太陽崇拜的起源,王仁湘認為,“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都會產生太陽崇拜。這是一種能被理解、通行的天體崇拜,特別是農耕民族,對太陽的感知屬於生命之源,對太陽心生敬畏源於自然,所以各民族都有。”在古代,很多民族將太陽和太陽鳥相等同,崇拜太陽就是崇拜太陽鳥。

紅星新聞記者|喬雪陽 曾琦 攝影|王歡

編輯|段雪瑩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金沙20年|王仁湘:金沙遺址的發現,對成都而言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