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到底有無道理?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農村的確有這樣的說法。那麼,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秦農認為,這種做法過於絕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到底有無道理?

窮不過三代

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家境貧寒,那麼這種窮困潦倒的情況一般不會超過三代,也就是說,三代之後,他的貧窮狀況一定可以得到改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人都向往富有、富足的生活,豐衣足食,住大房子,開好轎車。但由於種種原因,貧富差距總是客觀存在的,面對窮苦的現實,我們認為,貧窮可以激發一個人的鬥志,鞭策他們不斷努力進步,並透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現狀,實現階層的跨越,最終逆襲到富人行列。

我們村有戶人家,夫妻兩個大字不識一個,更不會算賬,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比如賣菜時,一斤土豆八毛錢,人家買了十五斤,卻只給了他十塊錢;去銀行存錢,人家讓他簽字,他也只能尷尬地表示自己不識字;網上的新聞也只能靠聽,因為看不懂內容……正因為吃了沒有文化的虧,家境特別貧窮,窮則思變,所以,他們對自己兒女的教育特別嚴格,子女也有志氣,一兒一女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學,畢業後回到省城,找到了非常不錯的工作,幾年後就買了房子,家境逐漸好了起來。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到底有無道理?

富不過三代

這句話也容易理解,就是一個殷實的家庭,這種富裕的情況一般不超過三代,也就是說三代之後家境可能就會慢慢落沒。其實,這和“創業容易守業難”有著類似的含義。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再富裕的家庭,如果後輩不努力,沒有憂患意識,甚至出了“吃、喝、嫖、賭、抽”等不務正業的子孫,那麼坐吃山空、家族衰敗是遲早的事情。尤其是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稍微不努力上進,就可能被時代的潮流所拋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到底有無道理?

但是呢,凡事都有例外,有的窮苦人家,子孫沒有志向,不思進取,三代之後依然窮苦;有的富裕人家,子孫貪圖享樂,安於現狀,三代之後坐吃山空,成了窮人。所以,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