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中國陶瓷美術界多了一張“新鮮”的“老面孔”

一頭長卷發,一身素布衣。與絢爛多姿的三彩作品相迥異,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郭愛和,給人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感。

因為他,中國陶瓷美術界多了一張“新鮮”的“老面孔”

河南省政協委員,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三彩藝術館、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中國三彩藝術研究院院長郭愛和

出生於河洛大地的郭愛和,身上有著中原人特有的真誠與厚重,熟悉郭愛和的人都知道,每每在各種場合見到他,不論對人、對鏡頭,他的眼中、口中,從不離“三彩”,但凡講起三彩,便眉宇間神采飛揚、無限迷戀,說起來滔滔不絕,任你怎麼打岔都岔不開。

“我們很尊重傳統,也很崇尚傳統,但我們是傳統的叛逆者,或者說是傳統的顛覆者。”郭愛和用“叛逆”和“顛覆”來定義自己,他以傳統的燒製技術和厚重的河洛文化為基底,憑藉獨特的美術技法和三彩工藝,將審美功能最大限度地張揚,從而尋找到真正屬於“洛陽三彩”的藝術意境。

他是“洛陽三彩”的創燒者,他又是“洛陽三彩”概念、理論的首創者、打造者。

他說,三彩跟三種顏色沒有任何關係,三彩就是指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他還說,三彩的翻譯不應該是“ThreeColors”,而應該直譯為“SanCai”,不然還得誤導多少人啊……

從唐三彩到洛陽三彩

郭愛和的三彩之路一開始就和別人不一樣。上世紀80年代,當大家都在做三彩馬和三彩駱駝的時候,他卻潛心研究平面三彩和三彩壁畫。

1985年,畢業創作,郭愛和交出的作品是一組平面三彩壁畫:《春》《楚月》《月光下》。當時的洛陽師專校長葉鵬敏銳地覺察到,平面三彩藝術前景光明、大有可為。在葉鵬的支援下,1986年,洛陽師專成立了壁畫工藝研究室。

為什麼不叫三彩藝術研究室呢?“那時國內還沒有三彩概念,只有唐三彩的概念,我覺得這個叫法肯定有問題,只是當時沒想通問題出在哪裡。”郭愛和相信自己的直覺,“叫壁畫研究室比叫唐三彩研究室好”。

1987年,郭愛和帶著新鮮出窯的三彩釉畫工藝品,去參加“廣交會”。“我琢磨來琢磨去,拿不準宣傳單怎麼寫,最後起了個很怪的名字——高階瓷板裝飾畫,並添了一行廣告語:三彩的世界。”郭愛和說:“反正不能叫唐三彩壁畫。”此時,郭愛和已經朦朧感覺到,三彩就是多彩。但沒有理論支撐,他不自信。

創業之初,所有工作他一手包攬,郭愛和“玩了命”了:自己上釉、燒窯、扛包、推銷、參展……至今回想起來,郭愛和仍覺得“那個苦啊!”

1990年北京亞運會前,郭愛和燒製的“洛陽三彩”釉畫“京劇臉譜”被選定為外交部“國禮”;1992年,郭愛和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設計了一套十二生肖,成為“洛陽三彩”經典產品,至今已經暢銷20年。

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是2010年為上海世博會創作的《國之中城之源》,這幅壁畫緊扣世博會河南館“中國之中、城市之源、文明之根、中原崛起”的創意主題,圍繞一個“豫”字,將河南的文化元素及符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幅作品成為他“洛陽三彩”的代表作,它將工藝和美術、歷史傳統與現代創造熔於一爐,賦予其神奇又神秘的組合藝術張力。這幅作品讓郭愛和一舉成名,受到省內外和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郭愛和四處奔走為三彩鼓呼,希望洛陽三彩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名錄》中堂堂正正的一個藝術門類名稱。文物及傳統工藝命名的一般慣例為——以首次發現地命名,“中國三彩發源於洛陽,興盛於洛陽,將其命名為洛陽三彩最為合適。”

2008年,在全國普查工藝美術門類品種後,《中國工藝美術報告》最終確認:“洛陽三彩”工藝品包括洛陽唐三彩、新工藝三彩、三彩釉畫藝術品三小類。

“洛陽三彩”概念的理論框架初步形成。

“洛陽三彩”,可以說是中國陶瓷美術界的一張“新鮮”的“老面孔”。說它“新鮮”,是因為這個名稱確實是2008年前後才提出來的;說它是“老面孔”,是因為它與歷經漢、唐、宋、明、清數千年演變的三彩藝術一脈相承。

“洛陽三彩”,雖然只是近年來經郭愛和叫響的新名詞,但它卻以異乎尋常的速度成長為國際陶藝界響噹噹的先鋒陶瓷藝術形象,在國內外陶藝大獎賽上屢屢斬獲大獎;其創燒者郭愛和,也成為“拿獎拿到手軟”的陶藝金獎“專業戶”。

家鄉人替他高興:“咱愛和現在被評為國家陶瓷藝術大師、文化部優秀專家了!”他卻說:“我只不過花了30年時間專心做一件事。”

世外“陶”源——愛和小鎮

郭愛和的理想,是“把中國三彩定格在洛陽”,給洛陽乃至世界留下一個濃墨重彩的文化符號。

他的戰略方針是走出去、融進來。“平面三彩工藝品大有發展空間,全世界有無限的牆面等我們去裝飾。”“誰做得好就是誰的,誰做得經典就是誰的,只有走出去讓全世界認識你,才能讓人家看到你的文化底蘊。”郭愛和希望用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讓洛陽三彩成為世界品牌。

近來,他常帶著藝術家往洛寧縣羅嶺鄉的花樹凹跑——在那兒他建了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怕人家記不住,還起了一個浪漫的名字:愛和小鎮。

“多年前踏青,無意中發現了這個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便想在這兒建個三彩世界級景觀。”2015年,郭愛和跟洛寧縣簽下協議:不以投資經營為目的,讓三彩藝術作為品牌紮根在洛陽,以藝術力量帶動當地脫貧,促進文旅發展。

郭愛和將村莊的文化底蘊與自身所長相結合,用9999只大陶缸打造藝術底色。在這裡,陶缸是花盆、護欄、垃圾桶,是坐凳、展臺、指路牌,也是山谷間綿延的步道、藝術景觀的原材料。破落的窯洞、老舊的民居,甚至歪歪斜斜的麥秸垛,這些村民眼中無用的累贅,卻是郭愛和最看重的寶貝。鄉村風物的價值被藝術家重新發現,稍加修飾就成了與環境極為融洽的人文景觀,“以大地為畫布,把山川變公園,不怕多花錢,就怕不好看。”郭愛和說。

以藝術眼光和審美視角重塑鄉土,帶給農村的是“顏值”,帶給農民的是“實惠”。2018年初,陶藝村透過旅遊景點審批,可收取20元一張的門票。郭愛和卻決定:“買門票送三彩盞,稅收是最大的公益。”從2017年開園至今,洛寧縣約50萬人可免費入園遊玩,最多時,一天有5000多人到那兒參觀遊玩,帶動周邊農民建起農家樂,當地人賺到了外快,高興得合不攏嘴。

郭愛和卻並不滿足:“國家給我大師、專家頭銜,不是鬧著玩兒的,是提醒我肩上有擔當,要用藝術影響、改變人們的生活。”

郭愛和在愛和小鎮寫生時,當地山裡娃過來圍觀,有時候小朋友很想拿他的畫筆,有一些孩子會問:“我能學畫畫嗎?”後來經過了解,他發現這些孩子基本沒有完整上過美術和音樂課。“美育是一種剛需,如果美育上不去,打不好人生底色,中國夢、美麗中國如何實現?”從2015年開始,郭愛和探索在愛和小鎮舉辦“中國當日藝術展”,當日創作、當日展覽、當日搶拍、當日捐贈,以公益“快閃”活動,呼籲更多的人加入藝術扶貧,幫助山村學校籌建美育教室。

小善舉引發能量大裂變。當日藝術展已連續舉辦五屆,參與藝術家350人次,捐贈作品413幅,吸引愛心人士323人,募集愛心捐款94。8萬元。目前,郭愛和在洛寧山區86所學校建起了美育教室。

美育不是生活的準備,美育就是生活本身。“以美育心,以心賞美,我們將建設更多美育教室,邀請更多藝術家來給孩子們啟蒙美學,希望能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種下一顆美的種子。”郭愛和的夢想純粹卻充滿力量。

顛覆地傳承忠實地叛逆

郭愛和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與世隔絕的自我陶醉型“藝術家”。

一方面,他引領中原陶瓷藝術直入“高雅”的廟堂宮殿,酣暢淋漓地裝飾那幻化之美。另一方面,他又承繼、吮吸漢唐、宋明巔峰時代陶瓷日常家用的天然營養,融入平常百姓家——郭愛和稱之為“陶瓷藝術的生活化、平民化、大眾化”。

除了色彩豐富、造型獨特之外,郭愛和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化底蘊深厚。他一直致力於表達河南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更是民族的。”這句看似矛盾的話,簡潔地表達出他對三彩藝術的追求所在。

“陶瓷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搞清楚陶瓷的源頭、發源地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郭愛和說,陶瓷之源就是在河南已經發現的300多個古窯址,像鞏義窯、洛陽窯、三彩窯等,世界上的陶瓷品種在河南大地上都有對應的窯口、對應的古窯址。“能否把這些品種統稱為‘中國窯’,把‘中國窯’跨省、跨地域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郭愛和提出自己的想法。

“這些年我一直在推廣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中國陶瓷之源’的概念,現在已獲得越來越多考古專家、陶瓷大師的認同。”郭愛和說:“河南是全國品種最全的陶瓷產區,是全國擁有古陶瓷窯址數量最多的省份。從新石器時代到兩宋時期,以河南為中心的古代歷史名窯林立。”

據記者瞭解,截至2019年底,河南地區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代窯址多達10多處,已知古陶瓷窯址有300處以上,這應該也是郭愛和推介“陶瓷源·中國窯”的底氣所在。

恰好,政協組織這個履職大舞臺給了郭愛和講述“三彩”故事更大、更廣闊的空間,他自然不會錯過。於是,作為河南省政協委員,郭愛和相繼提交《關於建設“中國陶瓷源博物館”群的提案》《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陶瓷源”文化高地》《講好“陶瓷源中國窯”的故事,打造“老家河南博物中原”戰略品牌》等提案,疾聲呼籲保護好河南古窯址,打造“陶瓷中原·老家河南”文化品牌。

所幸,在這條道路上,郭愛和不是獨行者。河南省政協委員、洛陽市政協主席楊炳旭多年關注三彩藝術,常常與郭愛和交流探討。“傳承千年窯火,再現三彩傳奇”,楊炳旭說,陶瓷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遺產,是新時代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我們前面沒有參照物,沒有可借鑑的,更沒有可對比的。”郭愛和就是這麼一點點顛覆地傳承、忠實地叛逆著,一步步地傳播、推廣著。直到今天,他能夠跟我們眼神放光無比自豪地說:不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臺灣博物館……就連法國、美國、英國、希臘、韓國等,無數的國際陶瓷博物館以及專業學術類論文中,對三彩的描述也都變成了對中國文化最有推廣價值的“SanCai”。

在專注裡,人生很慢。或許因為這樣,那些憑手藝吃飯的匠人,才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我這一生都跟三彩這兩個字幹上了”,郭愛和有一種“宿命論”:我深愛洛陽,研究三彩30多年,讓千年前震撼世界的三彩藝術,再次驚豔世人,這是使命、更是責任。

記者:王有強 靳燕

編輯:黃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