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眾所周知,在甲午戰後,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提出維新變法的主張,後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援。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定國是詔》詔書,拉開了變法的大幕。

但也就是在當年9月21日,慈禧太后鎮壓了維新變法運動,除京師大學堂得到保留外,所有變法措施皆被廢除,這宣告了維新變法的破產,故戊戌變法也稱百日維新。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定國是詔》是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為百日維新頒佈的改革綱領

然而,就在戊戌變法被鎮壓僅短短三年,經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慈禧太后同光緒皇帝從西安返回北京等事件後,慈禧太后立馬主持了同戊戌變法內容類似的“清末新政”。當然,這裡說類似其實並不太合適,這是因為清末新政開展的各項舉措在範圍和深度上都要比戊戌變法上了一個臺階。換句話說,戊戌變法時期的許多措施在新政中得到了延續,而戊戌變法時期一些提出來卻沒有施行的舉措在新政時期也得到了施行。

那麼,為什麼慈禧太后在鎮壓戊戌變法沒多久就又親自主持與之類似的“清末新政”呢?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在探究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就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的內容做一些簡要的對比。

一、政治方面

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主張大開言路及裁撤合併舊機構,提拔新人。康有為最初還設想制定包括民法、國際公法、軍律在內的新律法體系,並效仿西方召開國會。開言路以及淘汰舊機構、提拔新人在變法期間是有所實現的,但法律和開國會則由於變法時間短及阻力大而沒有實現。

在慈禧太后主持新政時,政治上直接進行了官制改革,如1901年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外交部,還一口氣新設定了商部、巡警部、學部(教育部)、郵傳部等多個頗具現代意義的政府部門。

變法期間維新派制定新法律的想法也在新政時期得到了實現。如新政時期廢除了《大清律例》中諸多從古代沿襲下來的酷刑,編訂了《民律》、《刑事訴訟律》、《民事訴訟律》等多部近代法律,基本上廢棄了舊有的那一套司法體系。而像《公司律》、《破產律》《大清銀行條例》、《商標註冊試辦章程》這些法律的頒佈,則有利於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

二、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

變法派認為發展工商才能富國利民,因此主張獎勵工商,康有為甚至提出要專門設定一些農工商機構來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在慈禧主持新政時期,仍然實行同戊戌變法時期一樣的舉措,如獎勵工商,提倡民間興辦工廠企業等,使得在這一時期我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文化教育方面,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提出應廢除八股文,創辦京師大學堂和大量派遣留學生。可正如前文所述,戊戌變法被慈禧太后鎮壓後,除京師大學堂外的所有變法措施都被廢除。但是在三年後慈禧太后主持的新政中,清政府不僅廢除了八股文,還快速的廢除了在中國已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

而且清廷還鼓勵各地興辦中、小學堂,除官選留學外,也鼓勵自費留學,並且回國後予任用,一時間形成了創辦學校和出外留學的高潮。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北洋六鎮

三、軍事方面

戊戌變法期間變法派主張裁汰舊式軍隊,學習西方軍事組建新式軍隊,但由於戊戌變法快速失敗,所以實際上並未實現。新政期間,則延續了這一舉措,不僅逐步淘汰了舊式軍隊,還按照西方軍制編練新軍。如1905年,清朝對新軍進行統一規劃和擴充,決定練新軍三十六鎮,全部使用新式槍炮,軍隊編制以及訓練皆模仿德國和日本,袁世凱就是此時負責編練了北洋六鎮。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期間為了適應新軍的軍隊建設,清朝還在全國範圍內停止了武舉考試,設立了很多近代軍事學堂。所以前文提到的辦學熱潮,實際上也包括一批軍事學堂,如北洋陸軍講武堂、保定軍官學堂等。

當然,除了例舉出的這幾個方面外,清末新政涉及的方面還有很多。從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的內容對比可以看出,清末新政延續了很多戊戌變法時期的主張和措施,但新政的改革則更加系統和全面。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而讓慈禧太后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完成這樣一個由鎮壓變法到主持新政轉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戊戌變法操之過急且危及慈禧權力

甲午戰後,清朝國勢衰微,慈禧太后也知道若再不進行變革則清朝的統治勢必難以維持。所以在戊戌變法之初,她並不是絕對反對,在某些方面甚至給了光緒皇帝一些支援。如《慈禧傳信錄》中就記載變法前光緒皇帝經常讀講變法的新書,如《英法政概》、《採風記》 等。

光緒頗以為然,遂拿給慈禧太后看,並告訴太后光發展軍事不能挽救危機,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慈禧太后表示贊同,只不過是“(告)戒帝勿操之過蹙而已。”慈禧雖然最初不絕對反對變法,但長時間掌握大權的她畢竟不能容忍大權的旁落。所以在變法期間,她先是迫使光緒下令免去了帝師、軍機大臣翁同龢的職務,削弱了皇帝的力量。

接著她又下令凡是新授二品以上大員都要到皇太后那裡謝恩,避免喪失對高官們的控制。最後,慈禧提拔了自己的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加強首都形勢的控制,確保萬無一失。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梁啟超、光緒帝、康有為

按理說慈禧雖對變法有所幹涉,但變法畢竟還是可以展開的。然而在變法期間,康有為不斷地給光緒皇帝“打雞血”,說變法是“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使得光緒求治心切,將變法會影響到眾多群體利益的問題拋之腦後,惹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怨聲載道”。

而康有為又勸皇帝多召見贊成維新變法的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給具體差事即可。康有為給光緒皇帝支的這一招實際上目的是避免新舊官員的直接衝突,讓維新派繞開高官大員們逐漸的掌握權力,也能增強皇帝的權力。這些變化很快被慈禧太后察覺,慈禧為了保證自己的絕對權力,以皇帝冒進昏聵,任用奸臣而致朝野不滿的名義鎮壓了戊戌變法。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慈禧太后西逃路上

迫於形勢而實行“新政”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逃至西安。戰後清廷統治搖搖欲墜,面臨巨大危機。

一方面東南互保標誌著清廷對地方越來越難以掌控,而戰敗的恥辱又使得清廷的權威不在;

另一方面,戰後國內對清廷腐朽統治的不滿情緒高漲,革命黨人影響力越來越大。

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1901年慈禧太后在西安以朝廷名義釋出上諭,她先聲稱:“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然後說三年前鎮壓戊戌變法是因為“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動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這實際上是慈禧對自己鎮壓戊戌變法的開脫,將變法失敗的原因轉移被她視為“宵小之徒”的康梁維新派身上。

最後慈禧在這份上諭中宣佈:“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致富強。而後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需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各國在《辛丑條約》上的簽署,以及李鴻章(左側)和慶王(右側)簽署的都是花押 (畫押)

《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回到北京。但這時國內的輿論環境對慈禧太后掌權相當的不利,因為國記憶體在著讓慈禧太后將權力交還給光緒皇帝,讓皇帝掌握政權進行變革的聲音。如當時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公報》就評論說:“皇帝對滿漢一視同仁,不盲目仇視外國,掌握政權後,內可以弭亂,外可以使中外修好,從而使內憂外患消弭於無形”。

所以如前文所講的那樣,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慈禧太后必然要採取一些措施,改變自己守舊、仇外的形象,以改革的姿態樹立一個新形象。這樣既能夠保證她的權力,又可順應局勢,還能夠換取社會各界的支援。因此,主持清末新政對於此時的慈禧太后來說是必然而為之的。

為何慈禧鎮壓戊戌變法後,沒多久就支援與變法相似的“清末新政”

上圖_ 清末新政時期發行的股票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之所以在鎮壓戊戌變法三年後,就又主持與之相似甚至更進一步的清末新政的原因主要在於戊戌變法危及到了慈禧太后的權力。而三年後局勢的變化,讓清朝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慈禧太后迫於時勢,出於鞏固清朝統治和避免自己大權旁落的目的主持了清末新政。

作者:李光彩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清史稿》 中華書局

[2]《中國近代史》 中華書局 李侃

[3]《戊戌變法史事考》 三聯書店 茅海建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