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最不缺的就是對於美的追求

從畫筆到刻刀

從泥土到紙張

傳統美術之美浸潤在璨若星河的歷史長河中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山東那些

隱藏民間的非遺傳統美術工藝

發現醉美的齊風魯韻

菏澤 · 曹州麵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麵人,也稱“麵塑”“江米人”

是以食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的

一種傳統造型藝術

曹州麵人歷史悠久

相傳源流可溯及堯舜時代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據考證

近代“曹州麵人”形成於清咸豐年間

藝人王清原、郭湘雲與郝勝、楊白四合作

把米塑與“花供”結合起來

摻入各種顏料

捏出的麵人好看、挺實

在色彩和造型上趨於細膩

形成了今天的“麵人”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組圖來源:山東旅遊商品

曹州麵人來源於生活

鄉土氣息濃郁,造型豐富,簡練生動

形象逼真傳神,比例和諧,工寫結合

帶著童趣又典雅

將傳說揉進現實

聽它訴說堯舜的故事

用色彩調劑生活

給灰色的世界塗上顏色,將麥香留在記憶

泰安 · 泰山泥塑

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泰山泥塑歷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其主要經過細篩山石泥土、 過濾沉澱泥漿、糅合捶實泥塊、捏製圖案等幾個較為複雜的過程製作十分考究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泰山泥塑繼承了寫意傳神的傳統

同時融入現代抽象手法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品格

其造型誇張豪放,色彩凝重質樸

讓泥土綻放出絢麗的生命力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組圖來源:文旅泰安 攝影:張捷

一抔黃土,背後孕育的是一個生命

每一件光彩奪目的作品

每一道工序都凝聚了手工藝人的心血

千錘百煉、不斷打磨

一捧鄉土

融進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熱愛

威海 · 榮成麵塑

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榮成麵塑

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

也可以根據所需隨手取材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麵糰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

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

塑成身、手、頭面

披上髮飾和衣裳

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組圖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榮成麵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

色彩豔麗,造型優美

很多作品都具有異常醒目的海文化特徵

題材也常常出自海洋傳說

深受喜愛

日照 · 莒縣過門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莒縣地區於明代起

就已開始流行過年在門楣上貼過門箋

人們按過門箋的尺寸設計出圖案、

刻模板、做蠟盤

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紙上面

再放在蠟盤上

用刀具刻制或是用木槌敲擊刀具砸刻製成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其顏色多為紫、紅、黃、綠、粉、藍六種

其內容多是寓意美好的

文字、花紋和圖案

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美觀,色彩鮮明

透出濃厚的鄉土氣息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組圖來源:文旅莒縣

彩紙輕薄

承載著的卻是濃厚的文化意蘊

帶著對生活的期盼,對美好的嚮往

藝術家詩意裁剪,隨性自然

剪出的是孕育於胸中的一絲暖意

一絲關懷自然、關照人生的柔情

臨沂 · 郯城木旋玩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張春雷 攝

郯城木旋玩具俗稱“旋貨”“耍貨”

歷經明、清、民國

至今600多年的歷史

現已形成10大類600多個花色品種

產品不但在國家級民間工藝品比賽中獲獎

被中國美術館、宋慶齡基金會等單位收藏

還出口日本、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郯城木旋玩具內容題材

多取材於神話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

反映了沂蒙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價值觀念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翩翩起舞的手推燕車

惟妙惟肖的高低棒人

溜溜旋轉的木陀螺……

這些純樸粗獷的木旋鄉土玩具

曾伴隨著數代人的成長

浸透著祖祖輩輩童年時代無窮的樂趣

德州 · 木刻刀筆書畫

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木刻刀筆書畫

是以木為紙,以刀代筆

以民間木刻技法表現中國書畫風韻

借鑑漆畫、重彩巖畫、國畫技法上色

經選材準備、書畫稿勾線描摹、翻板、鐫刻、

描繪上色、封面等幾個步驟精製而成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在木頭上創作書畫作品

每一刀都需謹慎小心

入收利落,行刀穩健,層層疊刻

來不得半點馬虎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或精巧別緻

或厚重大方

“刀味”與“木味”完美融合

總能帶給人們驚豔的感覺

聊城 · 東昌葫蘆雕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葫蘆”諧音“福祿”

被賦予吉祥美好的寓意

中國民間自古就有以彩葫蘆作佩飾的傳統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東昌葫蘆雕刻自宋代開始盛行

到了明清時

發達的商業活動將葫蘆雕刻工藝

帶到大運河沿岸的農家

逐漸形成了獨有的地方文化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東昌葫蘆雕刻用料考究

刻工純熟,線條流暢,圖案豐富,製作精良

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典雅的造型技巧與寫實手法相結合

使每一個葫蘆都別具特色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組圖來源:文旅聊城

一枚小小的葫蘆

棲息著花鳥蟲魚

上演著歷史的劇目

講述著先人的故事

系一枚於腰間,攜千年的風雅

濱州 · 剪紙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明代永樂年間

魯北平原土地肥沃、農耕文化繁盛

閒暇之時,人們多聚集家中

一把剪刀,幾張薄紙,信手裁製……

簡單的剪紙,逐漸開始普及

數百年間,它的傳承延綿不斷

它的內涵歷久彌新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濱州民間剪紙分單色、分色、套色幾種

其中單色最多,技法簡單

多以剪刀和刻刀相結合的方式

以嫻熟的技巧

將神話傳說和吉祥美好的寓意呈現出來

過年門前貼的門箋,竟也是非遺!

剪紙者剪出的是人們

對福祿綿長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亭臺樓閣,花草蟲魚

都成為藝術家心中可臨摹的形象

穿梭在指尖,遊走於紙上

最終停留在心間,久久不能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