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是秩序崩潰再重組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先經歷了各種起義軍“土崩”的階段,然後中央對地方完全失控,東漢王朝開始“瓦解”,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軍閥。這些軍閥當中有的是積極擴張,真正想站在歷史舞臺的中心上,比如說劉備、曹操、袁紹等人,甚至劉表也有在南方擴張的跡象;而還有一些軍閥,他們雖然也有向外擴張的舉動,但是總體還是傾向偏安一隅。那麼在亂世的局面逐漸明朗的情況下,這些軍閥也就被其他軍閥吞併或者吃掉了。

交州“牆頭草”士燮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在漢末三國時期,交州這個地方相對於其他地區來說,存在感不算太大。不過畢竟在整個亂世的局面中,誰也沒法獨善其身。所以交州與中原地區的戰爭的聯絡也算比較緊密。交州的情況還算是比較複雜,首先東漢朝廷派遣的交州刺史叫做張津,張津天天和劉表幹仗,打也打不過,於是引起了內部的極度不滿,被自己的部將區景殺死。這樣一來,交州暫時出現一個權力空白期。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張津被殺,劉表可樂壞了,趕緊派賴恭進入交州成為交州刺史,又派吳巨成為蒼梧太守。曹操也不甘示弱。本來張津也是曹操的盟友,幫助曹操騷擾劉表。曹操繼續發揮遠交近攻的策略,又找了一個“交州話事人”,這個人就是交趾太守士燮。

士燮是交州的土著,而且是影響力很大的土著,算是交州的豪族,衣冠子弟。士燮是交趾太守,他的幾個兄弟也是人人有官當,士壹成為合浦太守;成為九真太守;士武成為南海太守,控制了交州四個郡,南部的九真郡、日南郡大概也被士家兄弟所封鎖。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士燮在交州非常的有排面,“出入鳴鍾磬,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非常的囂張。而面對曹操的拉攏,士燮也表現出一定的誠意,堅持與曹操所控制的東漢朝廷通使。不過在實際上,士燮並不願意參與到中原地區混戰中,他也沒有什麼為自己繼續爭取利益的野心,更願意在交州當一個土皇帝。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士燮與吳巨(賴恭被吳巨趕回去了)在立場上是對立的,但是二者並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的史料記載,大概士燮也只是口頭支援曹操而已;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孫權任命的交州刺史步騭進入交州。士燮也沒有做什麼抵抗,在步騭消滅吳巨之後就向江東集團投降了。這個時候士燮在名義上臣服孫權,但是在交州至少還有一定控制力。等到士燮去世之後,呂岱消滅士燮的兒子士徽,孫權終於實際控制了交州,士家的力量也基本被消滅掉了。

廢史立牧的劉焉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劉焉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曾經向東漢朝廷提出過一個建議。在當時絕大部分州級的行政區域的監臨官是州刺史。僅從理論上來說,州刺史並不具備行政的權力,只有監察的權力。郡守官秩二千石,州刺史不過六百石而已。劉焉就勸說恢復掌握一州之軍政大權的州牧,然後讓一些清名重臣出為州牧。

誰是清名重臣啊?劉焉就是清名重臣。而且劉焉還是漢室宗親,天然地具備競爭優勢。劉焉提出的“廢史立牧”的建議並不是忠誠於漢室,恰恰相反,劉焉已經看出漢室的衰弱,他想自己作為州牧割據一方,在亂世中佔據一席之地。東漢朝廷採納了劉焉的建議,令劉焉代替郤儉為益州刺史。劉焉就在益州立足。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劉焉為了維持對益州的嚴格統治,做出很多的準備。劉焉聯合在益州有一定影響力的張魯,派張魯、張修等人佔據漢中,目的是藉助張魯的手切斷益州與東漢朝廷的使者往來,好達到“躲進益州成一統”的目的。同時劉焉又接受來自關中三輔地區和荊州南陽地區的流民,組成“東州士”和東州兵,成為自己的嫡系力量來對抗益州本土的勢力。雖然這種做法也帶來一定禍患,導致益州派系和東州派系的尖銳矛盾甚至爆發內亂,但至少劉焉達到了控制益州的目的。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劉焉也不是完全縮在益州。比如說李傕、郭汜與韓遂、馬騰之間爆發戰爭的時候,劉焉父子也參與進來,劉焉還派出一支軍隊從益州到關中支援幫助韓遂、馬騰的兒子劉範,似乎劉焉也有聯合涼州起義軍入侵關中地區的想法。不過整體上來看,劉焉還是偏安在益州當土皇帝。後來的劉璋也沒有什麼雄心大志,與張魯和劉表的戰爭也都是接招的一方。劉璋甚至還想請劉備幫助自己對付張魯,那最後也是被劉備消滅掉了。

存在感不高的遼東公孫氏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在漢末三國時期有一支存在感比較弱的力量,就是遼東公孫氏。遼東公孫氏存活的時間比較久,一直到魏明帝曹叡時期,最後來創立了一個燕國。所以也有“三國時期有四個國家”的說法。遼東公孫氏從公孫度開始;到公孫康、公孫恭兄弟倆;然後到公孫淵奪權。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公孫淵奪權的時候,已經是在曹魏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這個時候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形成且固化,與漢末的土崩瓦解的亂世不可同日而語。公孫淵在東吳和曹魏當中左右搖擺,不願意完全地歸附曹魏,總想搞點事情出來。結果就是被司馬懿率領軍隊消滅掉。平心而論公孫淵還算是比較有野心的一個人物,奈何當時的歷史背景與公孫氏和曹魏的實力差距讓他的野心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公孫淵的失敗在情理之中,前幾代首領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也沒有太大的作為,還是偏安於遼東地區,很少介入到北方幽州、冀州、青州的戰局。當然和劉焉一樣,公孫氏多多少少也是參與了外部的戰爭。公孫度派人越海到青州東萊郡建立營州;公孫康想趁曹操出征在外的時候襲取鄴城,但是最終也是沒能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歸服曹操。在漢末的亂世當中,遼東公孫氏沒有花費太多資源投入到河北以及中原地區的戰爭中,最後也就一直是盤踞在遼東。等到公孫淵的時期,遼東的力量已經無法與鐵板一塊的北方曹魏抗衡了。

漢末三國時期傾向偏安一隅的軍閥,只能被吞併或消滅

總的來說,與其他軍閥相比之下,士燮、士徽父子;劉焉、劉璋父子;以及遼東公孫氏,他們在發展初期的基調就是偏安一隅。這樣做確實能夠有效儲存實力,但是也浪費了在亂世中獲取利益的機會,坐視其他軍閥的發展壯大。於是士燮父子被吞併;劉焉父子、遼東公孫氏分別被劉備和曹叡消滅,這種結果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