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想殺人,隨隨便便都能找個理由,這其中要數清朝的皇帝最無恥

我國古代的文字獄以清代最為殘酷暴虐,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獄,目的在於壓制漢族人的民族獨立反抗意識,樹立清朝統治的權威,加強中央專制集權,這種文化專制政策,造成社會恐怖,文化凋敝,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所以,歷史上因“文字”而丟掉性命的文人不在少數。明明“無心之為”,卻被人“有心解讀”,最終,導致與朝政扯上了關係。清朝的“查嗣庭科場試題案”,至今被人們熱議。那麼,一個學富五車,浸染朝政多年的的文化人,怎麼會在文字上栽跟頭呢?

皇帝想殺人,隨隨便便都能找個理由,這其中要數清朝的皇帝最無恥

大多數人認為,他出的試題中有兩個字:“維”、“止”,來自《詩經·商頌·玄鳥》中的“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是“雍”、“正”二字去首之後的字。但是,這只是猜測,他從沒出過這個考題,其實,事情還是壞在了“人”上。

這件事情來的太過突然,結果,又非常嚴重,當事人被宰,株連親屬,就連整個浙江地區的考生都被“禁試”了。

還有一種說法,來自《清稗類鈔》,說:查嗣庭的書法在當時相當的有名,一般人是得不到的。琉璃廠商人買通了他的侍者,看不看能將一些“沒用”的墨寶盜出,然後,自己高價收購。過了半年,也沒有動靜,好不容易等到一天,這個侍者就把主人藏在屋樑的一副作品偷了出來,然後,賣給了這個商人。

商人以為這是個寶貝,於是,就把它獻給了滿人,結果,就導致了後來的事件。不過,這種說法一直沒有被考證。

皇帝想殺人,隨隨便便都能找個理由,這其中要數清朝的皇帝最無恥

那麼,雍正皇帝借這個事件,主要是想達到什麼目的呢?

查嗣庭,科班出身,從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做起,到二品大臣、內閣學士兼禮部左侍郎,再到江西正主考官。可以說,他出事與吏部尚書隆科多及左都御史蔡珽,這二位脫離不了干係。

在古代,凡是有文化的文人都比較的目中無人,查嗣庭也是一樣,時不時會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對時政做一些評論。後人對查嗣庭的作品做過一些分析,可以看出他當時的一些“不滿”。在《除夕感事》中,就說“能餐白石家堪住,解作黃金吏待廉”,滿滿的都是諷刺。在分析《代皇子壽某》,其中一句“非椒房即內侍也”,似乎也埋下了他禍事的根源。

估計,查嗣庭是仗著自己學問高深,喜歡賣弄文字評點國事,並且,他的性情又比較張狂,言語間絲毫不曾客氣,就連日記也會表露出來。其實,很多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在案發前不久,雍正皇帝正在進行一場“文字獄”——錢名世案。

皇帝想殺人,隨隨便便都能找個理由,這其中要數清朝的皇帝最無恥

錢名世因與年羹堯鄉試同年,交情頗好,雍正二年的時候,年羹堯平定青海叛亂,錢名世賦詩八首贈之,有“分陝旌旗周召伯,從天鼓角漢將軍”、“鐘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之句。這位雍正皇帝的心機也是頗深,表面寬大為懷皇恩浩蕩,背後居然下了一道聖旨。

意思就是:這個錢名世,罪不可恕,要讓全天下的學子知道,引以為戒。皇帝都這麼說了,誰敢不執行呢?

查嗣庭就寫了一首詩,官場的命題作文,只能按照皇帝想聽的話來寫。但是,他哪裡知道,自己寫的“從今負罪歸鄉里,掩口人慚道姓名”,居然在五個月後,應驗在了自己的身上,且下場更慘。然而,知道雍正的這種作風,查嗣庭就不能迴避嗎?

其實,禍根早就埋下了。對查嗣庭的審查是從“試題”開始的。隋唐以後,一般出身的人,想要進入政壇,科考是唯一的通道。不過,這個獨木橋是很難走的,到了清朝,科舉考試更是複雜,先秀才,這一關就有三個環節,縣試、府試和院試。

透過秀才考試,才能參加正式的考試,第一級是鄉試,考試時間一般會定在農曆的八月,所以,就有“秋試”說法。地點是京城和各省城,透過的就是舉人,可以進行會試和殿試。試想一下,這科考競爭的激烈程度,因為,沒有年齡限制,老幼都可以參加。

皇帝想殺人,隨隨便便都能找個理由,這其中要數清朝的皇帝最無恥

至於考題,則是由正主考“自主命題”,不過,並不能隨意發揮,來源都必須是四書五經的語句。

查嗣庭在案發之前,於雍正元年,由隆科多薦舉,授內閣學士,又受蔡珽薦舉,兼禮部侍郎銜。之後,做過好幾次的考官,山西鄉試,他是正主考,出了三道題,分別是“不患人之莫己知”、“宜民宜人”和“子產聽鄭”,中規中矩,誰也沒找出什麼毛病。

三年之後,查嗣庭再次受命,任江西鄉試正主考。

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居然是他生命的“終結者”。按照往常的做法,他也擬了幾道題,首題出自《論語》“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另外三道題分別來自《孟子》、《易經》和《詩經》中的語句,一切都是按照規矩,也沒有什麼毛病。

在整個鄉試的過程,對每一個環節的檢查都非常嚴格,考試中也沒有出現過任何的“岔子”,一切都和往常一樣,順利地結束了。但是,這些都好像是黑暗之前的一點曙光,雍正皇帝發話了:“我收到了檢舉信”。於是,就開始徹查查嗣庭。

看似突然的背後,其實,是醞釀已久的結果。

皇帝想殺人,隨隨便便都能找個理由,這其中要數清朝的皇帝最無恥

雍正的做法是,把三個考題“混為一談”。

雍正在這個“正”字上大做文章,出自《易經》的那道考題有“正”,而來自《詩經》的考題有“止”。於是,皇帝很不喜歡:“考題前面用‘正’,後面又用‘止’,‘正’字有一止之象。”按照這一理論,這個考題就犯了大忌諱。

於是,雍正皇帝順理成章地開始徹查,只要是文字,不管是試題,還是他的日記,只要“出言不遜”,都要一一列舉。這一查,居然發現了很多,雍正大怒,居然敢在背後詆譭朝政。“大逆不道,怨誹詛咒”的罪名落實了,即使查嗣庭在獄中病逝,也依舊被“戮屍另示”。

最終,查嗣庭落得了一個悽慘的下場,至於家產,全部充公,兒子也倒黴,全抓起來被誅殺了。查嗣庭的兄弟和侄子,雖然,從輕發落了,但是,也流放了三千里,只有查慎行父子被免罪釋放。全族的其他人,不是流放,就是賣予他人為奴。

這件案子從考題開始,所以,民間就有了“維”“止”的說法,他寫過一部《維止錄》,大家難免將這二者扯上關係。

皇帝想殺人,隨隨便便都能找個理由,這其中要數清朝的皇帝最無恥

如果,只看這件案子的本身,似乎覺得查嗣庭有點時運不濟,但是,再聯絡到當時的朝局,就可以看出,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一個堂堂的朝廷二品大員,就這樣被處理了,這背後的真實原因,恐怕只有雍正皇帝自己知道。

很多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卻有著不一樣的結局。

從雍正繼位開始,就開始了一些列的謀劃。先從年羹堯開始,借力蔡珽,以汪景祺案為契機,最終,拿掉了年羹堯,之後,又將槍口對準了蔡珽。而隆科多和蔡珽是查嗣庭的薦舉人,按照皇帝的性子,他們就是一個團伙,所以,必須連根除去,才能免除後患。

除此之外,平時雍正也會密切關注這位臣子,只要一有風吹草動,雍正就會立馬採取措施。那麼,如果查嗣庭平時可以收斂一些,是不是就可以避過這場災難呢?這到未必,凡是被皇帝納入黑名單的人,終有一天還是會成為他案板上的肉。

這件案子沒過多久,隆科多就因私藏玉牒一事獲罪,永遠圈禁,第二年就去世了。

皇帝想殺人,隨隨便便都能找個理由,這其中要數清朝的皇帝最無恥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隨時都有殺身之禍。那個時代的文人,他們的命運,是由皇帝決定的。而皇帝往往都喜怒無常,即使自己再有才華,只要朝廷風起雲湧,沒準自己就會成為下一個“犧牲品”,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所以,謹言慎行,才是那個時代的保命石。

參考資料:

【《清世宗實錄》、《清稗類鈔》、《漢語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