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通富可敵國,並且備受漢文帝的寵幸,為何最終活活餓死在街頭?

文|格瓦拉同志

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漢文帝極度崇尚節儉,幾乎達到吝嗇的程度,就連花100金營建一座露臺都捨不得。不過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位極度摳門的皇帝,在打賞起男寵鄧通來卻是不惜血本,讓後者由此富可敵國。然而,等到文帝駕崩、景帝即位後,帝國首富鄧通卻迅速淪為身無分文的“窮光蛋”,最終餓死街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鄧通富可敵國,並且備受漢文帝的寵幸,為何最終活活餓死在街頭?

鄧通劇照

鄧通,蜀郡南安縣人,因為家中頗有些財產,所以自幼能接受正規教育。西漢初年,讀書人入仕一般有3種途徑:若有高才大名、品行高潔,經郡縣推薦後,可被三公徵辟為僚屬;財產10萬錢以上者,可以在長安捐個郎官做,等候朝廷任用;在本郡做小官吏,不計財產。鄧通成年後很想做官,但因為沒有高才大名,所以只能在京師捐個郎官做。

鄧通入京之初,被派到宮中做黃頭郎,負責為皇帝划船,起初並不受人重視。但是,好運一旦來了,任誰也擋不住。且說,鄧通入宮大約一兩年後,漢文帝做夢想上天,但無論如何也登不上去,幸好有個黃頭郎在背後推了自己一把,才順利地登上天庭。夢醒後,漢文帝猶自覺得奇怪,便在宮中搜尋“夢中人”,最終發現只有鄧通的相貌、穿著最符合標準。

鄧通富可敵國,並且備受漢文帝的寵幸,為何最終活活餓死在街頭?

鄧通跟漢文帝關係很親密

正因如此,漢文帝便將鄧通召來問話,見他容貌俊美、性情恭謹,便不由得愛上心頭。很快,鄧通的身份便由黃頭郎轉變為男寵,漢文帝對他的親近感一日勝似一日,經常跑到他的家中玩耍(至於遊戲內容,讀者可自行腦補)。說句題外話,西漢歷任皇帝都有養男寵的習慣,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漢哀帝,成語“斷袖之癖”便緣於他與男寵董賢之間的史實。

寵臣們大都具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即才能全都體現在嘴巴上,除了逢迎討好皇帝外,再沒有其他本領。

鄧通既沒有真才實學,也從未向朝廷推薦過人才,做得最多的事情,無非就是對漢文帝各種溜鬚拍馬,有時則真的會用嘴巴表達對皇帝的忠誠。據史書記載,文帝時不時膿瘡發作,鄧通便用嘴巴吸吮膿水來替皇帝解毒,每每使得文帝龍心大悅。

鄧通富可敵國,並且備受漢文帝的寵幸,為何最終活活餓死在街頭?

漢文帝畫像

文帝時時如鄧通家遊戲。然鄧通無他能,不能有所薦士,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引文見《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鄧通如此忠誠,漢文帝自然不會虧待他。讀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漢文帝其實是個非常節儉的皇帝,生前從不營建宮室,自己和皇后、妃嬪穿得衣服都很樸素,臨終前還要求薄葬,生怕給國家和百姓增加負擔。但

對於鄧通,漢文帝卻是出奇的慷慨大方,不僅封他做上大夫,而且前後賞賜多達十幾次,累計有億萬錢

某日閒來無聊,文帝將當時最有名的相士召來(或是許負),讓他幫鄧通相面。相士仔細端詳一番後,便對漢文帝直言不諱地說道:“鄧大夫命相不好,將來會因貧窮飢餓而死。”皇帝聽後先是愕然,隨後便憤憤的說道:“相士所言大謬,能決定鄧通富貴與否的人是朕而不是上天,只要他對朕忠心不二,便能一輩子享受榮華富貴,怎麼可能會貧窮?”

鄧通富可敵國,並且備受漢文帝的寵幸,為何最終活活餓死在街頭?

秦漢年間最著名的相士許負

大概是想證明自己的所言非虛,漢文帝便把蜀郡嚴道縣(今四川省滎經縣)的整座銅山都賜給鄧通,特許他鑄造錢幣。鄧通鑄造的錢幣因為光澤鮮亮、質量上乘,極受官府、商人、平民的喜歡,因此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大規模的流通,時稱“鄧氏錢”,而鄧通也由此成為國內首富,個人資產難以計數

上使善相者相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於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引文同上。

毫無才能的鄧通如此得寵,自然引起很多人的嫉恨,而漢文帝的一個舉動,更是讓太子劉啟成為鄧通的死敵。原來,

漢文帝為了考驗太子是否真的孝順,曾命他替自己吸吮膿水以解毒,但劉啟卻覺得這樣做太噁心,遲遲不肯聽從父命,父子因此不歡而散。事後,太子聽說鄧通經常為皇帝吸吮膿水,並常常得到嘉許,心中怎能不感到慚愧、憤恨?

鄧通富可敵國,並且備受漢文帝的寵幸,為何最終活活餓死在街頭?

漢景帝畫像

因此,等到漢文帝駕崩、景帝劉啟即位後,鄧通便被罷免一切官職,其全部家產均被籍沒,徹底地不名一文。景帝的胞姐館陶長公主劉嫖出於同情,便在暗中贈給鄧通一些財物,但很快便被官府沒收。公主無奈,只好改賜鄧通一些飲食、衣服,再不敢賞賜錢給他。鄧通窮困潦倒,最終餓死街頭,一如當年相士的預言

鄧通富可敵國,並且備受漢文帝的寵幸,為何最終活活餓死在街頭?

館陶公主劉嫖

太子入問病,文帝使唶癰,唶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居無何,……盡沒入鄧通家,尚負責數鉅萬。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