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死前留下了一個冊子,裡面寫了什麼,逼得太宗要砸了他的墓碑

唐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李世民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的魏徵病逝。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後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

魏徵死前留下了一個冊子,裡面寫了什麼,逼得太宗要砸了他的墓碑

魏徵

魏徵出殯時,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以顯示魏徵對自己的重要。可是,不久之後,李世民居然親自帶人到魏徵的墓前,還派人砸了他的墓碑,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隋大業十三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的帳下為官。隋朝末年,各地起兵反隋時,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當時,元包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采,於是召見魏徵,之後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卻沒有采用。

魏徵死前留下了一個冊子,裡面寫了什麼,逼得太宗要砸了他的墓碑

李密

唐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逃跑退守洛口。此戰之後,瓦崗軍遭到重創,於是李密與王伯當等將領,率餘眾二萬西走長安,投降李淵。魏徵也跟隨李密歸降李唐。

魏徵死前留下了一個冊子,裡面寫了什麼,逼得太宗要砸了他的墓碑

王世充

同年,魏徵毛遂自薦,作書與李密原來的部下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勸李勣投降。李勣投降後,將功勞都歸功於李密,並與魏徵一起押送糧草至李神通處。

同年九月,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擋不住,被竇建德擊敗。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虜。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武德四年五月,竇建德被秦王李世民大敗,魏徵得以再次入唐。擔任太子洗馬一職。

魏徵死前留下了一個冊子,裡面寫了什麼,逼得太宗要砸了他的墓碑

竇建德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家眷、幕僚等。魏徵因為直言敢諫,被李世民赦免,封為詹事主簿。

公元627年,太子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魏徵升任尚書左丞。

貞觀三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與朝政。不久,魏徵上奏修訂古籍 得到允准後,親自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為四部,並對其進行校定。貞觀五年,李世民與魏徵商討選拔任命官員一事。貞觀七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

貞觀十年,皇后長孫氏去世,葬於昭陵,諡號文德皇后。李世民與長孫皇后伉儷情深,一時之間,悲痛萬分。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皇后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日,李世民讓魏徵陪同自己於層觀之上眺望昭陵。幸得魏徵直言勸諫,才令太宗拆除了層觀。

魏徵死前留下了一個冊子,裡面寫了什麼,逼得太宗要砸了他的墓碑

長孫皇后影視劇形象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太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皇孫誕育之喜,李世民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hou,四聲)者,各加勳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酒酣之時,李世民還親自解下佩刀,贈予魏徵。

貞觀十六年,李世民任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徵自稱有病推辭,李世民不許。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下詔厚葬,但被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只得作罷。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魏徵死前留下了一個冊子,裡面寫了什麼,逼得太宗要砸了他的墓碑

凌煙閣

凌煙閣:本為原本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影象,褚遂良題之。

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和秦叔寶等二十四人。

按說,能入凌煙閣的皆為功勳之人,唐朝詩人李賀也在《南園十三首(其五)》中寫到: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可見凌煙閣中眾人地位之高。那麼為什麼魏徵在死後還要被毀墓碑呢?這就要說到與魏徵同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

侯君集,李世民重要部將之一。隋末戰亂中,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西戰,在擁立李世民稱帝時起了重要作用。貞觀四年,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貞觀年間在征討吐谷渾和攻滅高昌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獲封陳州刺史、陳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第十七位。

魏徵死前留下了一個冊子,裡面寫了什麼,逼得太宗要砸了他的墓碑

侯君集影視劇形象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謀反事洩被殺,侯君集也因參與此事被處死。但赦免了其妻與子。本來這件事與魏徵毫無關聯,但因侯君集與被廢黜的杜正倫均為他所推薦,故為太宗猜忌。後來,有人上奏,魏徵在臨去世之前,把多年來對李世民提出的意見重新整理了一遍,交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上面的記錄十分詳細,甚至寫清楚了年月日以及事件起因。

此事一出,李世民大為惱火,認為他是一個沽名釣譽之輩,想讓自己在史書上出醜。於是,派人去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還下旨取消了與魏徵之子的婚約。

不過,他本人後來也認為自己做得有些過火了。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結果不盡如人意,李世民當即感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此時,李世民在又懷念起魏徵的好,開始後悔當初的衝動之舉。於是下令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並重立紀念碑,君臣之情最終也算是重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