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物專家“小雜糧王國”論道 助山西小米走出國門

穀物專家“小雜糧王國”論道 助山西小米走出國門

與會者赴田間地頭參觀調研。趙洪峰攝

中新網呂梁9月28日電 (範麗芳)9月26日到28日,在山西呂梁汾陽市舉行的CMF中國小米產業發展大會期間,“米壽”之年的晉谷21號育種者陳瑛現身論壇環節,“穀子育種工作者,每年都在進行提純復壯和原種繁殖,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讓山西的優質小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更多國家”。

穀子在中國北方有較廣泛的種植,去皮後俗稱小米,是中國五穀之一,作為旱區重點糧食作物,其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薄、耐儲存,在糧食安全中佔有特殊地位。陳瑛主持育成的晉谷10號、晉谷21號、晉谷49號等15個穀子新品種,被推廣到晉、陝、甘等10多個省份。

穀物專家“小雜糧王國”論道 助山西小米走出國門

2020年汾陽市農民豐收節也同時舉辦。李勇斌 攝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民眾對營養豐富的雜糧需求迫切,特別是優質小米的需求量逐步增加。

汾陽位於山西腹地,西依呂梁山,東瀕汾河水,位於穀物黃金生長帶,“汾州小米”屬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據統計,目前汾陽市穀子種植面積5萬畝,小米年銷售量5萬餘噸,年銷售額超5億元。

活動期間,來自國內小米產業相關專家學者、農業專業合作社代表等齊聚於此,共同探討小米產業現狀與未來。

穀物專家“小雜糧王國”論道 助山西小米走出國門

與會者赴田間地頭參觀調研。趙洪峰 攝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肥料技術處處長杜森說,中國穀子種植經歷了傳統旱作、探索發展、整合創新、大規模推廣階段,穀子種植面積在減少,但總產量在提高。

旱區產品具有天然優勢,地處偏遠汙染少;光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利於營養積累;乾燥冷涼,病蟲害發生輕,農藥用量低;粗糧雜糧,體現健康、功能特性。

山西農業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的楊成元說,山西穀子以散戶種植為主,千差萬別的種植區域及種植方式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在育種上也存在困難,比如,高杆大穗的不適於機械化收割,優質的品種不抗病,不上有機肥只上化肥,隨耕隨種出不好苗,小米品質降低。”針對上述現象,楊成元提出,除了進行抗除草劑特性改造,開展專用穀子品種選育,還希望政府扶植進行優質品種提純復壯基地建設等。

臺灣中興大學食品科學專業博士吳啟川將小米作為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雖未能到場參加,但委託他人進行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說,山西小米各具特色,從外觀、香氣、風味、質地等方面存有差異,但香氣都較為突出。基於此,他研發出了米粥產品等,“我還會繼續採購山西的小米來研發創新產品”。

穀物專家“小雜糧王國”論道 助山西小米走出國門

“米壽”之年的晉谷21號育成者陳瑛現身論壇環節。範麗芳 攝

與會專家建議,針對當下穀子種植費時費工、效益偏低、抗旱耐瘠等特點,提出機械化、品牌化、功能化、生態化等產業發展方向的建議。

CMF中國小米產業發展大會2017年由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中國綠色食品協會、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等聯合發起。此次大會旨在促進國內小米產業交流合作,推動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和農民增收,大會期間還舉行了縣長論道、公益頒獎典禮以及農業旅遊參觀、紅薯產業發展研討會等。

以本次大會為契機,2020年汾陽市農民豐收節也同時舉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