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流芳百世,但這二位……

刎頸之交,是描寫周宣王時的兩個臣子,杜伯和左儒的。

杜伯犯了小錯,周宣王盛怒之下要殺大臣杜伯,其它大臣都不敢出頭,只有杜伯的朋友左儒出來勸諫宣王不要殺杜伯。

宣王執意殺掉了杜伯,左儒見好朋友杜伯死了,就用劍自刎自殺了。

兩人的友誼穩固到可以為朋友“刎頸”的程度,所以,後人就用“刎頸之交”來形容朋友之間“特別鐵”,什麼臼杵之交、管鮑之好、焦不離孟都沒有這個牛比,就連“知音”的伯牙在好朋友掛掉後,也僅僅是把琴摔了不在彈琴,依然沒“刎頸”逼格高。

同樣是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流芳百世,但這二位……

青銅時代出現鐵器刀劍??

這麼“鐵”的成語,有資格用的自然少之又少,史記裡有兩對好友用了這個成語。

其中一對是極具正能量的廉頗和藺相如,因為上過教科書,就不多說了。

另一個是秦末及楚漢時期的張耳和除餘。

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陳餘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數遊趙苦陘。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同樣是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流芳百世,但這二位……

兩人劇照

兩人的關係確立後,的確互相幫襯一起做了不少事。

甚至還記載了一次老大哥張耳淳淳教導小弟陳餘極其溫馨的一幕,事情發生在兩人被政府通緝期間,一起隱姓埋名在某處當低等下人的時候。

裡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

兄慈弟恭的形象躍然紙上。

兄弟兩人同心同德,同甘苦共患難,在全民反秦的浪潮中建樹頗多,如果事情順利進行下去,兩人一定和廉頗和藺相如一樣成為千古佳話。

可惜的是,天不遂人願,合作愉快而且效果良好的兩人開始接受殘酷的考驗。

兩人輔佐武臣發展了一大股武裝力量,已經成為反秦的一股重要力量,自然受到秦政府的特別關照,在與秦軍的戰鬥中,張耳和武臣被秦政府軍圍在了鉅鹿,陳餘則和幾萬名部下處在秦軍包圍圈外不遠的另一座城中。

同樣是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流芳百世,但這二位……

鉅鹿縣

於是,張耳派兩名心腹求救於陳餘,要陳餘不遺餘力的攻擊秦軍,藉此減輕已方壓力。

陳餘面對實力遠超自己的秦軍,打了退堂鼓,只給了張耳心腹五千兵馬,自已則選擇了按兵不動。

張耳的兩名心腹(張黶和陳澤)絕望的帶著五千兵士向圍城的秦軍發動了攻擊,結局當然悲觀,張黶和陳澤還有五千人馬“至皆沒”,全軍覆沒了。

陳餘當然還在按兵不動,史書上用“作壁上觀”來形容。

後來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人民幣玩家項羽帶領部下來到戰場,破釜沉舟擊敗秦軍解了鉅鹿之圍,得救的張耳和陳餘得以重逢,只不過兩人的友誼已經出了裂痕。

同樣是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流芳百世,但這二位……

項羽絕對比畫像帥

張耳當面質問陳餘,為何不救自己,陳餘有理有據。

“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

張耳又詢問張黶和陳澤的下落,陳餘告之兩人帶著五千兵馬皆已死在秦軍手中。

張耳不信,懷疑陳餘殺了自己兩名心腹。

陳餘被懷疑,當然也很憤怒。

陳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

既然你不信我,我把我的家底子都給你,這足以證明我沒有任何自私的想法。

陳餘就把象徵軍權的軍印解下來拋給了張耳,在那個年代,有槍桿子才有前途,陳餘把自己的部隊交給張耳,可以說很有誠意。

張耳也猶豫了,畢竟兩人是刎頸之交,對方這麼做,自己要不要也退後一步,維持這份友誼?

陳餘藉口上廁所,把張耳扔在當場讓其仔細考慮。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陳餘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

張耳的手下勸張耳趁這機會補充隊伍,擴大實力,張耳同意了。

陳餘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張耳遂收其兵。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

陳餘沒想到自己讓出軍印,只是做做樣子,卻被張耳落井下石,撒泡尿的功夫,自己攢的老底就這樣被張耳收入囊中。

同樣是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流芳百世,但這二位……

咱們前文書說道~~

沒辦法,在那個“誠信”的年代,說出的話就要執行,陳餘只好帶著幾百名死黨離開,同時被帶走的還有——仇恨。

暫時沒有好去處的他們只好靠漁獵消磨時光,其後發生了很多事情,劉邦入關、子嬰投降、鴻門宴、火燒阿房宮(疑似),直到項羽分封諸王。

這時陳餘驚訝的發現,張耳那個撲街被項羽封了“常山王”,這種帶“王”字標的,可是滅秦後分蛋糕分得最多的一批人,而在反秦大業中功勞和張耳不相上下的自己,項羽只給了三個縣的地盤。

和張耳的戰利品相比,這就是打發要飯的。

自認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陳餘默默的把項羽也加入了黑名單中,同時仇恨和怒氣值也漲了很多。

復仇或者說是發洩的機會來了,同樣對分封不滿的田榮出現了。

做為一名堅定的“反項鬥士”,田榮和陳餘結盟了。

敵人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敵人,張耳是項羽的分封的,自然成了陳餘的攻擊物件。

張耳沒能扛過陳餘的幾波攻擊,不得已,只好跑路。

去投靠項羽的路已被切斷,張耳只好投靠了——漢王劉邦。

曾經,張耳和劉邦也是好基友。

同樣是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流芳百世,但這二位……

劉邦混黑時,曾是張耳的馬仔

命運的齒輪繼續轉動,陳餘的確是強人一枚,擊敗張耳後,攻克趙國舊地,迎立原趙國後代為王,趙國復國成功。

而劉邦和項羽已經撕破了臉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劉邦向趙國的實際控股人陳餘伸出了橄欖枝。

餘弟弟,一起打項羽,可好?

好呀!邦哥哥,但你得把張耳的腦袋交給我。

好的!我這就去辦,然後快遞給您,收到貨記得好評喲~

劉邦這個造假專業戶,找了個模樣像張耳的人,砍下這人的人頭派使者交給了陳餘。

陳餘上當,和劉邦一起攻擊項羽。

但是,人民幣玩兒家哪是那麼容易對付的,彭城一戰,劉邦聯軍大敗。

陳餘在逃跑的眾人中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背影。

我C,那孫子不是張耳嗎?

感覺自己的智商和人格受到極大侮辱,於是,陳餘叛漢降楚。

同樣是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流芳百世,但這二位……

彭城之戰,項羽的另一經典之戰

遺憾的是,彭城之戰項羽雖勝,卻沒能佔有全面壓倒性優勢,暫時失勢的劉邦不敢硬碰項羽,先剪除項羽的羽翼,其中就包括陳餘。

他派出攻打陳餘的人除了張耳,還有堪稱戰神的韓信。

史書上沒有記載張耳和陳餘最後是否再次見面,只用了寥寥幾字交代了陳餘的結局。

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

做為後人的我們讀到這裡,也只能嘆息一聲。

從全域性來看,這段讓人遺憾的友誼,兩人做的都有問題。

陳餘在張耳最危險的時候,只是站在遠處袖手旁觀,沒有任何替朋友分擔痛苦的行為,事後又沒有和老友做深刻檢討甚至連羞愧的意思都沒有,自然讓張耳心中生寒。

張耳沒有站在朋友的角度考慮朋友面對的實際困難,用道德綁架好友,當時作壁上觀的連自己的兒子張敖都帶著一萬手下在場,偏偏找陳餘的麻煩。

更不應該的是,落井下石,收編了好友的部隊,主動掐死了兩人和好的後路。

到這裡兩人勉強算做扯平了,如果陳餘心胸寬闊一些,“分手了,我們還能做朋友”,不去主動攻擊張耳,兩人也不至於發生兵戈相向的畫面,留給後人的印象至少要好一些。

兩人都是那個時代的大人物,卻辦出這樣LOW的事情,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