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始終佔據著一定的位置,在數千年的衍化發展過程中

,道教或被尊崇,或被打壓,或與西傳東化的佛教並行,與道教息息相關的儀式音樂也經歷了從無從到有,從簡單到繁複,從俗入雅和轉雅近俗等一系列的演變。

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那麼,為什麼在南宋時道教儀式音樂會轉雅入俗呢,請大家跟我一起回溯歷史長河去探看一二。

一、源遠流長的道教儀式音樂

道教起源於東漢末年張陵首創的五斗米道和張角建立的太平道,本是下層民眾寄託理想和反抗暴力的組織模式雛型,雖然初期被視為邪教而遭受鎮壓。

但其崇尚“道法自然”的理念卻深得士大夫之歡心,因而經過統治階級的整合和規範,改走上層路線後流行起來,

作為本土宗教,其成長和發展受到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特點的影響,而與之相配的道教儀式音樂也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

道教儀式音樂又稱道教音樂,是在道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統稱,包括齋醮、道士宣道、佈道以及修身養性時所使用的音樂。其中齋醮音樂是道教儀式音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又稱“道場音樂”或“法事音樂”。

道教儀式音樂最早源於遠古時期“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的巫舞、巫風,在“巫以歌舞降神”中繼承和發展起來。

東晉葛洪的《抱朴子》是目前已知的對早期道教儀式音樂的文字記載之一,“撞金伐革,謳歌踴躍”就是葛洪對道教齋醮科儀的生動描述。

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到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作《雲中音誦》,這是最早的書面

樂章,可謂開道教儀式音樂之先河。

南朝劉宋陸修靜編著齋醮儀範,對道教儀式音樂唱腔進行系統化整理規範,道教樂舞正式形成,高功法師禹步行進,演唱《步虛》成為道教活動的經典場景。

到唐朝時隨著道教被定為國教,道教開始走上層路線,道教儀式音樂開始進入宮廷,與宮廷禮樂結合,雅化趨勢明顯。

唐高宗、武則天都重視道教,武則天一度把內教坊改名為雲韻府。

唐玄宗不但崇道,對道教樂舞更是鍾愛,不僅詔令創制道曲,還在內廷道場親授道曲。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就是有感於道調《霓裳羽衣曲》而作的,伴生的霓裳羽衣舞得到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雅士的一致讚賞和青睞。

北宋曾設雲璈部主管音樂,現存第一本道教儀式音樂譜集《玉音法事》就誕生於北宋時期。

至南宋時,道教儀式音樂在民間已廣泛流傳,齋醮此時開始使用詞曲。

二、道教儀式音樂的種類和民族特色

1.道教儀式音樂的種類

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01傳度儀。

是傳承儀式的專門儀式,包括招收新人的出家傳度儀,以及培養主持齋儀法師等高階人才的對齋設醮度科儀。

前者簡略,只度師手持經贊宣唱,知磬敲打協助,後者程式繁複,音樂多變。

02黃籙齋。

主要用於超度亡靈。唐朝以前古法包括宿啟建齋儀、三時行道儀、古法散壇言功儀,主要功能是請神、贊神、謝神,形成一個閉環的邏輯架構。

南宋時,增加了請光分燈儀、召靈儀、鍊度亡靈請降水火醮獻儀、靈寶大齋傳授戒符升度亡靈儀、靈寶普度大齋加持斛食儀。

03

儀。

用法師之陽氣煉亡魂之陰,超度亡魂上仙界。

04施食普度儀。

普度六道孤魂的專門儀式。宋代首創,音樂在傳統經韻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量新韻。

05投龍送簡儀。

遣龍送簡給三官。簡文由四言詩發展為五律體。

2道教儀式音樂的表現形式

分為誦唱和樂器伴奏兩部分。

誦唱主要有獨唱、合唱、散板式吟唱,演唱時多用吟、詠、頌、贊、步虛和偈的形式,有時是結構短小的一首詩歌,也有多達10餘段不同用途的詩詞,組合變化多樣,同宗教唸白、誦經腔、禹步等結合,唱唸作打齊全,共同運用在法事活動中。

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樂器伴奏主要為鼓樂、吹打樂以及合奏。

早期南北朝時以鍾、磐等打擊樂器為主,至唐代則引入了吹管樂器,到宋代更是增加了彈撥及弓弦樂器,樂器種類齊全。

在法事的開頭、結尾、唱曲過門、佇列變換以及禹步等一系列場景,從始至終貫穿著器樂演奏,音樂以法事情節需要變換,形式豐富多樣。

3道教儀式音樂的中華民族特性

道教儀式音樂因為道士的流動,遍及中國各地,甚至在當時邊遠的雲貴等地的土家族、苗族等居住地都有傳承。

它以曲目數量豐富、演唱型態多樣著稱,與其配套的科儀詞藻優美,奧義深遠,與肢體動作和音樂相和,呈現出極高的藝術性價值,

非常契合相關的現實場景,渲染出濃厚的儀式氛圍,道教儀式音樂因而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01具有中國古代宮廷音樂文化特色。

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道教儀式音樂初始即在皇室和官府的扶植和利用下,受到一系列清規戒律的約束,其曲調和用詞均要接受皇室管理者的指導,自主性不大。

流傳並定型的道教儀式音樂的器樂曲調有華夏頌、步虛聲、大羅天曲、霓裳羽衣曲等二十餘種,多雜有古代特別是唐代、北宋宮廷樂舞的痕跡。

道教音樂傳承隱秘,多為口傳心授,古音宛然,因而穿越時空雖久,但依然保留了大部分中國古代宮廷音樂的特色。

02道教儀式音樂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

主要表現為,在相同法事中雖然是採用同一旋律的音樂,但因各地的行腔、旋律帶有本地地方音韻而各有不同。

即使是同一首詞,江西道教音樂含贛劇的成分,上海道教音樂發有江南絲竹之音,嶗山道樂具有膠東地方音樂風格,川西道教音樂則同揚琴、川劇高腔關係緊密,同一首詞被演繹得南腔北調、多彩多姿。

03道教儀式音樂與民間音樂相互融合促進。

道教儀式音樂的誦唱和樂器演奏均由道士擔任,對道士的個人素質要求很高,要熟知經卷,精通儀式,還能和曲念唱。

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道教儀式音樂的長期發展不但形成了一整套的音樂理論,創造了一批優秀樂曲,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專業道教儀式音樂人才

,這些專業人才與民間音樂高手相互借鑑,互相影響,甚至詞曲互用,推動道教儀式音樂與民間音樂均有了極大的進步。

三、道教儀式音樂為何在南宋時轉雅近俗

道教音樂源於遠古,起於兩晉,雅在大唐、北宋,在南宋時發生了重大轉型---轉雅近俗,是有其特殊政治、文化、地理環境和道統傳承需要等因素影響的。

1官方弱化政治管理,雅的制約壓力減少。

南宋自遷都臨安後,終日遭受北方金朝的武力威脅,皇室自顧尚且,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在軍事、經濟上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對道教雖然還是循例進行管理。

但與北宋的“皇宮不齋則醮,竟無虛日”相比,大型道教齋醮卻很少主辦了,管理上也多流於形式,道教發展受到官方的影響日趨減弱

,道教儀式音樂的發展也減少了皇室必須高雅的要求,弱化了宮廷所謂高階元素,開始沿著道教儀式音樂自身發展的軌道執行。

2文化藝術重心的南移和下移,促進了向俗化轉型的加速。

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南宋時由於北人多攜家南下,在生產生活中與南方民眾的交匯增多,江南本地道教與北方道教也加速了融合

,因應平民大眾對農業發展和日常生活的解救需求,道教齋醮內容逐步擴大到包括水災、蟲災、雷擊、瘟疫、傷病、度亡、延壽等專案,北來的道教儀式音樂也加入和融合進來。

再有對佛教儀式的借鑑揚棄引用,促使道教儀式音樂也向平民化轉型,並逐步形成靈寶派道教儀式音樂傳統在江浙一帶廣為流傳。

3考量現實發展,道統傳承的需要。

在失去皇室的鉗制和約束後,南宋道教儀式音樂的發展不再由御用道士把持,而是全靠道內真正的大師擔綱,

這些代表傳人均為精通道教儀式音樂的大師,他們立足現實,注重現實性和實踐性,所有作品都綜合考慮儀式與音樂的一體性。

並且因其籍貫地域不同,與地方實際需求結合的程度不一,在統一傳承靈寶儀式的基礎上,各有側重和創新,更加貼近民情社意。

4亂世

對亡者的緬懷,情感特別關懷的需要。

南宋戰亂頻仍,無論公卿和平民,多有親人死於戰亂,人們情感上出現極度的空虛,甚至產生了信仰危機,

社會上籠罩著一種悲觀思潮,廣大民眾面對死亡現象時的無能為力感極需要一種合理的解救方式。

道教進入宮廷,儀式音樂走高雅“人設”,為何會在南宋轉雅近俗

而道教其核心教義使人相信永生,相信仙的存在,道教認為人的死亡是得道昇天成仙,

勸人樂觀面對死亡,道教因應現實需求,將這種解救途徑具現在度亡禮儀上,透過請神、招魂、變食、破獄、施食、入浴、鍊度,直至得道昇天的一系列具象化的載體形式,吸收引用佛教焰口的節目情節。

展示出一整套的禹步詠唱的莊嚴場景,使度亡儀式更具有人情味,使人們更易於消除生死情感危機,這種貼近世俗的道教度亡禮儀因而盛行,有力推動了道教儀式音樂越發趨向平民的通俗化轉型。

四、結語

南宋道教儀式音樂因其入世昇仙的神學邏輯的情節化,使得其內容更為豐富和世俗化,傳度儀的簡化和度亡儀的繁化,

一方面大開法門以吸引信徒,另一方面增強人死復生的可信度,均昭示著道教儀式音樂發展的大勢

:漸離上層高雅,貼近下層通俗。

參考文獻:

1《道藏》,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8年;

2《魏書》,魏收,北齊;

3《閱世編》,葉夢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