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前言

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獲得最高統治權後,建立了契丹國。為了實現自己稱霸北方的願望,便制定了征討渤海國的計劃。

渤海國被征服後,遼只是在形式上佔領了渤海國,渤海國內不斷髮生反叛遼的統治事件。為了更好的控制和治理渤海國遺民,遼太祖在渤海國原有基礎上建立了東丹國,並讓自己的大兒子也就是當時遼國皇太子耶律倍當上了東丹王。但不巧的是耶律阿保機在班師回朝中突然駕崩,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在其母親的支援下繼承皇位,為了防範其兄,也為了加強鞏固對渤海遺民的統治,耶律德光將東丹國南遷。

一:東丹國南遷的歷史背景

1.遼的建立

唐朝鹹通十三年(872年),耶律阿保機出世,他自幼聰敏,才智過人,三個月便能行走,滿百日便能說話,長大成人後,身體魁梧健壯,胸懷大志,而且武功高強。907年正月,契丹迭刺部領袖耶律阿保機統一八部,並“播柴告天,即皇帝位”。貞明二年二月(916年),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模仿漢制,自稱皇帝,是為遼太祖,國號為契丹,建元神冊,都臨演。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耶律阿保機

2.與渤海衝突

遼東自古就是歷代統治者重視的戰略要地,因為當時的渤海國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處於優勢地位。

為了稱霸北中國,獲得最高統治權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積極擴張,為了獲得遼東豐饒的土地,並消滅在背後威脅自己的渤海國,實現其稱霸北方的理想,東進遼東並攻打渤海國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耶律阿保機重要的政治策略。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為入據遼東,遼太祖做出了一系列的準備:首先,遼太祖打擊了活動在該地區的奚、室韋、靄等部族,並迫使他們臣服。其次,遼太祖“築長城於鎮東海口”,扼住渤海國咽喉要衝。接著,遼太祖在遼東地區修築三座州城,分別為東平府、瀋州和遼州。這樣,遼形成了一條以遼陽府為中心,北有遼州、瀋州,東南有鎮東海口長城的一條弧形防線,為進攻渤海做了充分的準備。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渤海對契丹的進攻早有防備。當時的渤海國幅員廣闊、生產力發展水平遠勝契丹,且渤海軍隊士兵向來善戰,將領也都有智謀,善騎射,具有較強的戰鬥力,當時有

“至有三人渤海當一虎”

之說。遼太祖入據遼東之時,渤海國處於外敵環繞之中。

於是,渤海國派使者向契丹進行朝貢,採取權宜之計換取短暫的和平。天贊四年(925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再次借渤海國出現內亂,率領近二十萬的軍隊進攻渤海國。天顯元年(926年)春,契丹佔領了渤海國。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契丹只是形式上佔領了渤海國,其實並未站穩腳跟。同年三月,原渤海國長嶺、安邊、莫日領、定理等府紛紛起兵,其中鐵州聲勢最大,遼太祖命耶律德光統帥兵馬逐一討伐。從結果上來看,遼在攻滅渤海國後,渤海遺民並未臣服於遼,他們不斷的反抗極大的削弱了遼對渤海故地的控制。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3. 東丹國的建立

契丹國在形式上佔領了渤海國,但是仍存在著渤海國殘餘勢力。僅在926年當年,安邊、莫日領、定理、南海、鐵州和長嶺等地均發生了渤海遺民反叛遼統治的事件,時間最久的長達半年。遼太祖意識到佔領一個國家並不是靠突襲首都就可以完成的,為了消除渤海移民的反抗意識,穩定對渤海移民的統治。

天顯元年(926年)四月,遼太祖在渤海國原有基礎上建立了東丹國,並讓自己的大兒子也就是當時遼國皇太子耶律倍當上了東丹王,也就是東丹國的統治者。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東丹國作為契丹的附屬國,僅在外交上有一定的獨立權。

在官員任用上,東丹國的最高統治階層以契丹貴族為主,原渤海國官員只能輔政。天顯三年(928年)七月,東丹國僅建立三個月時,遼太祖離世。在遼太祖離世後,契丹統治集團面臨著巨大危機,東丹國南遷成為勢在必行之事。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4. 南遷的原因

天顯三年(928年)底,遼太宗耶律德光登基稱帝。次年十二月,接受耶律羽之的建議將東丹國整體遷徙至遼東地區進行安置。

原因如下:

安撫反叛渤海移民。

在歷史上,渤海與遼的衝突由來已久,從渤海與遼發生的營州之亂就可看出。

696年,唐朝營州都督趙文翎虐待契丹人引起了契丹人強烈不滿,契丹將領李盡忠和刺史孫萬榮殺死營州都督趙文翎,攻破了營州。926年,渤海國雖然被遼所滅,但是大量的渤海移民的反抗心理並沒有消除。

面對渤海遺民的反抗活動,從遼太祖時期開始便不斷將戰爭中俘虜的渤海人遷入內地。東丹國建立後,遼太宗耶律德光將東丹國內幾乎全部渤海遺民遷至遼東。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削弱耶律倍力量。

東丹國建立伊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任命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但天有不測風雲,耶律阿保機在班師途中突然病逝,阿保機的妻子述律平臨朝攝政,述律平不喜歡自己的長子耶律倍,而是偏向自己的次子耶律德光,再加上在耶律阿保機西征的過程中,耶律德光戰功卓然,逐漸掌握了契丹國的軍事實權。927年(天顯二年)十一月壬申,二十五歲的耶律德光在述律後的支援下繼皇位,為遼太宗。本應該繼承皇位的耶律倍,雖然未能繼承皇位,但作為東丹國的國王,其在遼東內部和東丹國的影響依然很大,再加上渤海國有著領先契丹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耶律德光不得不對其忌憚。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耶律德光對遠避東丹國的耶律倍百加戒備,遼太宗透過南遷東丹國,達到了削弱耶律倍的目的,並最終迫使耶律倍“浮海適唐”,曾經離皇位僅一步一遙的耶律倍,接這樣走向了棄國出走的道路。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為入主中原奠定基礎

。從政治上說,遼太宗繼位初期,所面臨的形式非常的複雜,雖然遼的軍事實力強大,但是其經濟水平相對低下。所以,在遼太宗繼位後,入主中原的計劃逐步成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東丹國在經濟上有著相對遼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優勢,因此,為了實現遼太宗的自身統治,為了平衡新舊統治區之間的經濟差異,就制定了東丹國南遷的政策。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遼東優越的自然條件。

從經濟上說,東丹國氣候適宜,地勢平緩,水流眾多,是重要的農耕場地,其農業基礎遠遠領先於當時遼控制的其他地區,當時契丹作為從遊牧民族發家的,農業相對落後。儘管東丹國從農業基礎較好,但是渤海地區緯度較高,多為山地丘陵,並不具備大規模開展農業生產的條件。對比渤海故地與遼東地區,後者的自然條件更適宜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將東丹國南遷至氣候更加溫和的遼東地區,可以達到農業生產的最優。

綜上,為了解除契丹南下的威脅,遼太祖在佔領遼東後,開始在當地建立軍事防禦體系並修建大量州城。渤海國滅亡以後,遼太祖為了消除渤海遺民的反抗意識,穩定對渤海遺民的統治,開始在其故地建立東丹國。遼太宗繼位後,開始實施南遷政策,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原因,這些原因構成了東丹南遷的歷史背景。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二:東丹國南遷過程

東丹國南遷政策實際上是由遼太宗提出的,從天顯三年(928年)十二月到天顯六年(931年)四月結束,東丹國的遷徙經歷了三個階段。

1. 東丹國遷徙的規劃

在東丹國南遷之前,此地已經由遼太祖遷徙渤海及漢族移民圍繞著東平地區設定了十四個州縣。東丹國南遷計劃,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都城遷徙階段。東丹國的遷徙並沒有從州縣開始,而是由都城開始,這是因為東丹國遷徙政策制定較早,有充分的準備時間。第二,其他州縣遷徙階段。東丹國普通州城的遷徙應該發生在天顯四年(929年)初至天顯五年(930年)四月。這一時期,東丹國數十個原渤海府、州、縣被強制遷往遼東地區,並進行重新安置。第三,中央官署重置階段。東丹國南遷之後,為了實現遼加強對東丹國的控制,政府對中央官署進行了改造和完善,最大的區別是中臺省及相應官職的變化。中央官署完成重置,標誌著東丹國南遷的真正完成。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2.東丹國遷徙的規模

出於安撫反叛渤海遺民、削弱耶律倍力量、為入主中原奠定基礎、渤海本身自然條件和統治政策等因素的考慮,遼太宗耶律德光將東丹國南遷至遼東地區,東丹國遷徙遼東之後,形成一個以遼陽為中心新的統治區域。

東丹國南遷遼東的州城數量:

根據史書及石刻資料記載,遼太宗共設定了二府、二十七州、二十六縣及三個府州並稱之州來安置移民。這些州縣有些是為了移民而新建置的,也有的是原本存在而重新同名建置的,體現出明顯的擴大和重新設定痕跡。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東丹國南遷遼東的人口數量:

遼將東丹國南遷至遼東的過程中共遷徙了多少東丹國的人口,史料並沒有給出一個非常精確的數字,根據前人研究,有遼一代共向契丹全境遷徙了原渤海國六府及其屬州、縣的渤海遺民,規模達幾十萬人。

在提出南遷東丹國的建議之後,遼統治者很快將其確立為國策,並對渤海移民進行了統一、有組織的大規模遷移。在安置移民的過程中,有的是直接遷到了原同名州縣,有的則是遷到了遼原有州縣,但不管是哪種遷徙模式,遷徙後的渤海移民都不是獨立生活,而是與契丹、漢等民族混居。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3.東丹國南遷的價值與意義

緩和了廣大渤海人的反抗情緒

。雖然渤海國被耶律阿保機所滅,但是渤海遺民的反抗意識和牴觸心理仍然存在,東丹國南遷以後,渤海移民不得不和契丹、漢等民族混住,這就打破了其原有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有利於契丹的穩定。

推動了遼東地區的開發

。渤海國雖然技術發達,經濟水平較高,但是因為其緯度較高,加上可耕地較少。而遷後的遼東地區氣候溫和,可耕地多,再加上渤海國的技術,這就推動了遼東地區的農業發展,為遼東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穩定了遼太宗的統治基礎。

遼太宗在其母親的支援下繼位,所以一直防備其作為東丹王的哥哥耶律倍。東丹國南遷後,這就將其兄耶律倍與其原有的勢力相隔絕,這就穩定了其統治基礎。

後記

東丹王以太子不得帝位,心理上不太滿。

耶律堯骨當皇帝以後也繼續不信東丹王,以各種方法壓迫東丹王。東丹王在海邊步行時遇到了後唐使節,於是攜帶高美人以及所藏圖書,投奔在開封的後唐明宗。明宗以莊宗後宮夏氏為之妻,賜姓名為東丹慕華,又賜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安東都護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渤海郡開國公,食邑1,500戶,再改姓名為李贊華。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雖然東丹王的母親不喜歡他,但是東丹王極孝誠,經常派人去給母親問安,不僅如此,其還秘傳情報,在後唐明宗崩逝,其國內亂時,聯合契丹和後晉皇帝進攻洛陽。

後唐繼位皇帝明宗養子李從珂派李彥紳殺東丹王,年僅38歲。

東丹王雖好學問,在醫巫間山之絕頂,但他的性品之短是燥急、好殺人,在後唐時候,喜歡吸人血,刺姬妾之肪吸血,脾僕也害怕通行他的門前。結果,妻夏氏也削髮為尼。 他的文弱不適於國初之皇帝,因燥急之性與惡習,也沒在其母后之眼。

東丹國從建立到南遷,經歷三次重大節點,歷來皇族無親情

後來,人皇王之子永康王阮即皇帝位,以叔父安端封明王嗣東丹王位而以老衰不久而逝,以後不再任命國王,為什麼廢除東丹國?到聖宗時期,契丹國國勢甚為強盛,已經不必對渤海人的懷柔。認為大的目的已經達成,所以只是廢棄用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