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秀才是古代對於讀書人的統稱,它出現的朝代比較久遠,但是真正被社會廣泛應用而是在明清兩個朝代。談到秀才,我們就會想到古代的科舉制,亦會想起范進中舉、孔乙己等科舉制的犧牲品。其實,他們的才華並非疏淺,但只是懷才不遇,才華無法與當時的科舉制相適應罷了。

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實際,古代要考上個秀才,是很不容易的。一個縣,同一個時間段,平均儲存的秀才一般二三十人,文化好點的縣,可能就有三五十人有秀才功名就了不起了。清代人口三億,現在人口我們就算作十五億,增加了五倍,按這個比例儲存秀才,放今天,一個縣也就長期儲存100人或150人。今天在一個縣常駐人口中,有大學文憑的有多少呢。最起碼上千吧,你說一個秀才只抵初中生或高中生。

秀才的逆襲

任國成

歷史傳奇

免費閱讀

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中國科舉制度在明清達到巔峰,考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這些學子每透過一級考試都會有相應的頭銜。比如在私塾畢業後又自學的人叫童生;如果童生透過童試(也就是院試)就被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之後就要準備鄉試,同樣在省城進行,但不同的是主持者和監考官改了,會從朝廷下派中央官員負責各地鄉試。再去京城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透過之後就是貢士。再透過殿試成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秀才是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一道關卡,其每個縣一年的指標也就十個左右,我們都知道,雖然古代人口沒有現在這麼龐大。但一個縣至少也有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在清朝後期,全國每年參加考試的考生大約有40-50萬人,但錄取人數約為2萬名,比例大約為5%左右。現代,能稱之為學歷的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目前我國高考改革取消本科二三線的劃分。根據參加基數和錄取人數來說,博士的錄取率約為7%。由此看來,秀才的學歷接近於博士學歷。

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以稀缺程度而論:現代:高考綜合錄取率最高的90%以上,低的也能到60%;研究生錄取率為20%左右;博士生5%左右;古代:明、清兩朝每年參加考試的考試生都在50萬人左右,但錄取人數僅僅2萬人不到。所以,秀才在古代的稀缺程度相當於現代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