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陵墓太多,4年時間消失600多座陵墓,現今每年消失七八座

在古代人所信奉的風水學中曾這樣說到:“影響著我們人旦夕禍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生前所住的地方,一個是死後所選的地方,甚至,陵墓的比重要佔到七成左右。”所以,各朝各代的皇室子弟,都很在乎自己死後陵墓的選擇。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北邙,地理條件非常優越,被歷朝歷代的帝王家視為風水寶地。北邙是一座山,涵蓋了從三門峽門到伊洛河岸的大部分地區。古代的人認為,這座山是群山的首領,並且,其首次作為陵墓選址是在東漢時期。後來,此地就成為了各國大臣的墓地首選之處,因為,這裡建造了大量的墓地,所以,慢慢的北邙這個名稱多用來指代墓地。

這個地方陵墓太多,4年時間消失600多座陵墓,現今每年消失七八座

古代有種說法叫:“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晉人陶淵明詩云:“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唐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舊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地方是被大多數人當作死後長眠的理想之地。

可以說,歷史上這個大規模的陵墓集合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帝王的首選之地,據不完全統計,從東漢開始到以後的六代王朝,一共有二十四座帝王的陵墓坐落於此,再加上,官宦之家富貴子弟的陵墓,大型陵墓土堆的總數竟然達到了九百七十多座,佔據的總面積大概有七百六十多平方公里。故而,邙山之上古墓眾多,被稱為:“無臥牛之地”。

這個地方陵墓太多,4年時間消失600多座陵墓,現今每年消失七八座

露富就會招來橫禍,為了保護這些古址和財富,在二零零一年的時候,國家就已經把此陵墓群列為重點文物保護物件。並且,其範圍很廣包括了洛陽市區,孟津等其他多個地方。二零一一年的時候,中國的青年報就報道了邙山盜墓賊猖獗,陵墓破壞嚴重等一系列情況。

可是,後來記者再次深入調查的時候,竟然發現了一個讓人更為震驚的情況:當地的群眾竟然把古墓遺址當成了自家的棺材地,隨意的挖掘和下葬,甚至,破壞了很多有研究價值的地方。在調查時,有村民曾這樣說道:“那些像小山一樣的風土堆,也被稱為‘大冢’,一般都是皇親國戚貴族之家的陵墓,在這一個村子之中,就有數十個‘大冢’坐落在鄉間地頭。”

這個地方陵墓太多,4年時間消失600多座陵墓,現今每年消失七八座

之後,深入的調查走訪發現:這些‘大冢’上有很多的盜墓者曾挖過土洞的痕跡,並且,在新的調查中,卻發現一些挖過的土洞已經變成了現代村民的墓地。甚至,在後面的調查中更是有了驚人的發現,村民們根本不把這些文物當回事,甚至,有的工廠直接將‘大冢’作為了背牆。還有就是,他們為了逃避文物局的調查,就在土堆裡面埋葬不同人家的死者,給調查增加相當大的難度,以此來逃避懲罰。

據瞭解,這裡的‘大冢’大部分都是漢唐年間的,裡面的棺材一遇到風就化為灰燼了,所以,這裡的大部分都是後來放進去的,都是附近村民的棺材。外人對於這件事情很是驚訝,村民們卻感覺很平常,這幾乎是每家每戶都會做的事情,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氣,甚至,有時候他們還會對裡面進行改造。

這個地方陵墓太多,4年時間消失600多座陵墓,現今每年消失七八座

現今,這塊地方以前的風貌和遺物大部分都被毀壞了,為了利益,村民還會私自將‘大冢’用混凝土封住。這裡,關於村民們為什麼要把墓地建在‘大冢’裡面,普遍有兩個說法:

一、就是村民認為皇陵所在的地方,風水必定極好的,所有,對自身的運道會有一些幫助;

二、就是他們貪圖蠅頭小利,覺得這樣節省了農田,並且,也容易祭祀。

後來,在一些人的調查走訪中,一位盜墓者給了不同的意見,他說:“把棺材放在此處,不會有盜墓者偷盜,並且,也不會有文保局的過來搜查。”

都知道,大部分的盜墓者,都會異地盜墓,其實,所謂的異地盜墓就是先踩好點,找好勞動力,再去別的地方盜墓。並且,一些人少的盜墓組織,因為,裝置不齊全,不會對‘大冢’下手,而組織龐大的盜墓人群則容易暴露,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他們就更不會對自己所在的當地墓群動手了,由此,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村民的墓地是安全的。

這個地方陵墓太多,4年時間消失600多座陵墓,現今每年消失七八座

關於為何曾經皇陵的所在之處,現今卻變成了平民墓群,知情人士給出了以下幾個看法:

第一個就是,現在盜墓這一行業簡直就是暴利,只要獲得一件文物,就能賺上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

第二個就是,國家對盜墓賊有關的違法行為的政策還不夠完善,所以,就給了一些人鑽空子的機會。

第三就是,一些人在盜墓的時候,是非常隱蔽的並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最後,等檢查人員趕到的時候,犯罪分子早已經逃之夭夭了。而民眾認為這件事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所以,就高高掛起冷漠對待,如果,沒有民眾的支援,打擊盜墓行動就很難實施到位。

這個地方陵墓太多,4年時間消失600多座陵墓,現今每年消失七八座

當地文物部門二零零三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行普查,到二零零七年結束,原先有的九百六十多座封土墓,僅剩下三百三十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二零零七年之後,文物部門再複查發現,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業生產、百姓生活、自然破壞都是其中的原因。”

之後,關於這件事情的結果,當地有關機構已經對此採取了一些措施,完善了相關的政策法規,也加大了對盜墓行為的打擊力度,但是,更重要的則是能得到政府的支援,能夠號召群眾共同打擊這些犯罪行為。並且,出臺一些相關的獎勵措施,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的保護文物保護古代陵墓群的完整性。

參考資料:

『《盜墓也瘋狂:洛陽邙山陵墓群消失三分之二》、《生在蘇杭葬在北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