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斷代差200年,一種新檢測技術有望解決

近日,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地磁測年實驗室研究員Steve Victor教授做客山東大學日照蘇家村遺址考古隊,帶來了題為“用考古地磁法測定古代聚落年代”的精彩報告。

考古斷代差200年,一種新檢測技術有望解決

Steve Victor教授介紹了考古地磁測年的意義。在當下的年代學研究中,碳十四測年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考古遺址的測年,但是對於公元前第一千紀的遺址碳十四的方法仍然存在較大的侷限性。這是因為碳十四測年校正曲線上有一段較平坦的區間,稱為哈爾施坦特穩定期,約對應公元前800—公元前400年,基本對應中國的春秋時期。無論碳十四年代測定的精度如何高,這一時期的碳十四資料經過樹輪校正之後的年代誤差都高達正負兩百年。

碳十四校正曲線的起伏對應中國考古學的一些關鍵問題,如二里頭文化的上限、二里頭到二里崗期的過渡、晚商到西周的過渡等,每一個關鍵時期碳十四測年的誤差都比較大。而且,相比於石器時代,進入到原史時期之後,考古學問題的年代尺度相應縮短,這樣便對測年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如何應對哈爾施坦特穩定期以及如何解決校正曲線的起伏波動,這就引出了考古地磁測年這一方法。

考古斷代差200年,一種新檢測技術有望解決

考古地磁測年的方法是透過比較特定考古材料的剩磁特徵和地磁場長期變化獲得考古遺存年代的測年手段。由於地球磁場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而受熱後冷卻的考古遺存又可以記錄這種歷時性變化,因此在建立了地球磁場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之後,透過比較樣品資料和哪一段曲線的磁性資料最為吻合就可以反推其年代。適合考古地磁測年的樣品有烘烤過的地面、燒過的牆基、灶、烤爐、窯或熔爐。取樣要求有三點,一是要原生遺蹟現場取樣;二是遺蹟經過高溫;三是遺蹟要相對較硬、成塊。

Steve Victor教授單介紹了東亞和中國考古地磁研究的情況。目前已發表的我國經過考古地磁測年研究的遺址非常有限,同時有地磁偏角和地磁傾角資料的遺址僅33處,其中山東的遺址有濟南大辛莊和壽光雙王城遺址。耶魯大學博士生王慶鑄2016年在山東滕州北臺上遺址採集了系列考古地磁測年樣品,之後在耶魯大學對這些樣品進行了分析。Victor教授對於樣品的分析步驟也做了簡單介紹。

考古斷代差200年,一種新檢測技術有望解決

(《風華齊魯》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