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帝王世紀》是本有毒的書?

《帝王世紀》為西晉學者皇甫謐所著,屬於野史範疇,關於野史就多說兩句,野史並不都不可信,也並不都可信,還是要區別對待的,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我需要明確一下立場,說《帝王世紀》有“毒”,並不是說《帝王世紀》一無是處,而是指《帝王世紀》中的某些錯誤記載對後世的影響太大了,流毒深遠,事實上,《帝王世紀》的某些內容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值得參考,但需要有足夠的辨識能力。

我們今天的對上古人物關係的主流認知就來自這本《帝王世紀》,網路上那些泛泛而談的上古傳說大多出自此書,也迎合了網民的需要,反倒是那些真正的考據和論文無人問津,當然,那些專業人士的論文寫的時候就沒想讓誰都讀得懂,目的無非是評職稱、領津貼而已。

再強調一下,

《帝王世紀》是晉代的書

還需要說明的是,《帝王世紀》中的大多數錯誤都不是皇甫謐有意為之,可以懷疑皇甫謐的能力,但不要詆譭皇甫謐的人品,皇甫謐其人在中醫學方面還是有很高的造詣。《帝王世紀》中的內容主要來自東漢文獻,《帝王世紀》一書主要是對東漢時期所流傳的上古傳說進行整合,“人品”值得懷疑的其實是東漢時期的儒生們。

東漢最不缺的就是讀書人,漢光武帝劉秀自己就是讀書人,但東漢卻沒有可以開宗立派的大儒,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王莽的失敗必然是一個重要原因。王莽的失敗標誌著漢代經學的古文學派的失勢,今文學派得勢,“站著的”儒生徹底被“跪著的”儒生打敗,於是這些得勢的“跪著的”儒生們開始致力於神化皇權,這就是東漢讖緯學的由來,而上古傳說中的那些部落祖先就有了用武之地,紛紛被神化和整合,所以東漢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文獻造假高峰期。

我不知道自己這樣寫是不是能讓大多數人看懂,實在是無法展開,否則就拉扯太遠了,總之,《帝王世紀》所載的很多內容並不久遠,東漢就是源頭,我在我的文章中不引用東漢以及東漢以後的材料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今天所見的《帝王世紀》其實也是輯本,原書已軼,因為是輯本,其內容是有分歧的,歷代學者在引用《帝王世紀》的時候是摻入了自己的“私貨”,我們這裡以主流的條目為例來解析,先從神農氏開始。

下面就解讀一下《帝王世紀》的一些主要觀點以及材料來源。

第一條

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氏焉。

為什麼說《帝王世紀》是本有毒的書?

首先,“

神農氏

”這類加“氏”的稱謂在先秦時期都屬於族群的稱謂,而不是人名,在《帝王世紀》中,上古人名與族名是混淆使用的。“

”為姓是對的,但後面“

長於姜水,因以氏焉

”,這裡又犯了姓氏不分的錯誤。

其次,“

母曰任姒

”的“任姒”有拼湊之嫌,“任”通“妊”,為上古姓,源起今天的山東一帶,春秋時期的薛國即是任姓諸侯;“姒”為禹的姓,春秋時期的杞國、越國、褒國等皆是姒姓。“任”和“姒”發生關係同周文王有關,周文王的母親被稱為“大任”,周文王的妻子被稱為“大姒”,這在《詩經》裡有載,說明姬姓與任姓、姒姓有過聯姻,而“任姒”這個稱謂可能就是按周文王的母親與妻子的姓進行整合的。

再有,講完“神農氏”接下來講的就是“炎帝”,說炎帝的母親是“

女登

”,為少典妃,與神龍結合生了炎帝,那麼問題來了“炎帝”和“神農氏”是什麼關係呢?如果“炎帝”和“神農氏”為同一人,那麼他們的母親怎麼分別會是“任姒”和“女登”呢?於是有人就強行解釋了,說“任姒”就是“女登”,甚至在引用此句作為考據的時候,擅自修改,在“任姒”和“女登”之間二選一,我們的很多傳說就是這樣以訛傳訛走了樣。

我們再來看“

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尚陽,生炎帝

”一句,照抄《史記·高祖本紀》,典型是劉媼生劉邦的翻版。

《史記·高祖本紀》有:“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最離譜的是“神龍”這一概念,在先秦時期,神是神,龍是龍,並無“神龍” 一詞,龍作為一種瑞獸而存在,可以用來熬湯,《左傳》有“

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

”。

並且炎帝與龍也不構成關係,在先秦文獻中,最早與龍發生關聯的是大皞氏,《左傳》有“

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再之後能與龍聯絡在一起的就是黃帝了,《史記》記載了黃帝乘龍昇天的故事。

最後聊聊“姜姓”這個事情,炎帝是否為姜姓我在此不分析,但姜姓的確就是炎帝后裔,炎帝也不是源於“

姜水

”,而是“

江水

”,根本就沒有姜水這個地方,太多東西都是杜撰的,包括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胡亂考證,經不起推敲的,我在這裡就不展開了,感興趣的自己去查證。

居於江水的那個也不是最早的炎帝,而是炎帝的後裔——祝融。

《山海經·海內經》有: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

順便說一下,沒有任何資料記載神農氏為姜姓,神農氏為姜姓的說法源於炎帝姜姓,也就是說,東漢學者把神農氏和炎帝進行整合,於是炎帝的姜姓也就成神農氏的了。

“炎帝神農氏”這一個概念始見於班固的《漢書》,《漢書》裡有一張詭異的《古今人表》,其中就有“炎帝神農氏”的說法,我不能確定這是不是最早的炎帝神農氏,但在正史之中的確是最早的。

我覺得皇甫謐見到這張表的時候也是困惑的,於是寫神農氏和炎帝的時候含糊不清,可能是遇到了材料取捨問題,自己也拿不準了,就都照抄無誤,這就出現神農氏的母親和炎帝的母親不是一個人的情況。

第二條

炎帝神農氏,長於江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榮療疾,救夭傷人命。

這一句也出自《帝王世紀》,在這裡“炎帝”與“神農氏”又合體了,但卻“長於江水”了。這裡的“江水”就是指江漢平原一帶。《山海經》裡還記載了一個“精衛填海”的故事,變成精衛的那個小女孩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兒,這個東海顯然是今天的山東、江蘇一帶。

一會兒陝西、一會兒湖北、後來又扯上山東,後來的人也發現這個很荒誕,於是有了“炎帝”是神農氏部落首領的共用稱謂的解釋,但這又與《史記·五帝本紀》相矛盾了,在《史記》中,黃帝是替神農氏出頭收拾炎帝的。

《史記·五帝本紀》有:“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

於是所有人都閉嘴了,正史之中儘量迴避上古,因為實在是亂成了一鍋粥,誰也說不清楚了,總不能說太史公寫的是黃帝造反吧?而且“神農氏勢衰”與“炎帝欲侵陵諸侯”相矛盾啊。

第三條

黃帝有熊氏,

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

這裡又出了一個“少典”,“少典”是什麼我前面解釋了,但皇甫謐硬是依據這個少典,把炎帝和黃帝扯上關係,這裡說炎帝是黃帝的祖先,那麼《史記·五帝本紀》寫的就是黃帝大義滅親了?所以有時候我是懷疑皇甫謐是否讀過《史記》的。這種懷疑並不誇張,在古代,像《史記》這種大部頭的史書,極其貴重,大多數讀書人一輩子都沒見過,更不用說讀了。

皇甫謐如果讀過《史記》也不可能把“公孫”落下,因為太史公明確地說黃帝姓公孫,但皇甫謐應該讀過《國語》,這裡又出現一個公案,是關於《國語》的。

《國語·晉語四》有:

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

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這段至今沒人能讀懂,像醉話,反覆說了兩遍黃帝二十五子的事兒,而且兩遍又是不一樣的,又說青陽是己姓,又說青陽是姬姓。

有趣的是,列出來的黃帝十二姓,偏偏沒有媯姓,要知道,最早推崇黃帝的就是戰國時期的齊國(媯姓田氏),並把黃帝當做高祖來拜祭,反倒是姬姓周族對黃帝是不感冒的,從未祭祀和歌頌過,《詩經·生民》寫得清清楚楚,姬姓始祖母為姜原,出自姜姓,男性始祖為后稷(棄),也就是說,姬姓可以上溯到姜姓,炎帝后裔,並不認黃帝。

真正祭祀黃帝的其實是商,這個在甲骨文卜辭中有所體現,如果這個成立,“

商人禘舜

”(《國語·魯語》)就不是筆誤,商、陳就是同源,這個以後單獨講。

即便《國語》是漢代的偽作,一段話說兩遍是何用意,個人猜測後兩段可能是後世的註解在傳抄的過程中混入了原文之中,也可能是故意插進去的,以實現文化上融合炎帝派系與黃帝派系這個政治目的,事實上,即便是戰國時期,當時的天下也是兩大陣營的,齊國、秦國、楚國、趙國的祖先都可以上溯到黃帝,而魏國、韓國、燕國的祖先可以上溯到炎帝,秦國的統一六國才從軍事上終結了三千餘年的派系紛爭,文化上的統一就是留給漢王朝的主要工作。

篡改《國語》這件事發生的時間很可能晚於《史記》而早於《帝王世紀》,最可能是西漢中晚期,所以《史記》中才會有第一段的說法卻沒有後兩段的說法,當然,也可能作為黃帝的後裔,太史公不認同這個觀點,所以未收錄,畢竟黃帝才是當時公認的唯一祖先。

皇甫謐碰到這段材料應該也是懵的,“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這直接就把黃帝和炎帝說成是兄弟了,太直接了,也違背了他的常識,於是他開始發揮了,就有了下面這一段。

《帝王世紀》有:

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以上乘火,位於中央,故稱黃帝。

這回理解了吧,《國語》裡的兄弟關係又變成了同族關係,這就是不辨真偽的強行解釋,我們文化中的很多傳承都是這麼來的,一層疊一層,越傳越離譜。

按《國語·晉語四》的說法,黃帝與炎帝之間的戰爭就是手足相殘,到了《帝王世紀》這裡就成了大義滅親。

第四條

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

這句講的是黃帝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這裡沒用“炎帝”,而用了“神農氏”,顯然是又把“炎帝”與“神農氏”分開了,應該是為了迴避我前面所說的倫理問題,也就是黃帝與炎帝的同室操戈,這種篡改在《帝王世紀》中很多,也算是不得已而為之吧,我覺得皇甫謐寫完後面也懶得修改前面了,因為實在太亂了,怎麼樣都無法自圓其說,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他之前沒人幹這個活的原因。

好吧,這才寫到黃帝,字又多了,打住,有時間再續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訫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