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中提到的“三省六部制”到底是個啥?

前言

隋文帝取得政權之後,便

“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

。為了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治,在兩漢魏晉南北朝官制演變和發展的基礎上,制定了

“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而三省便是執掌封建中央樞機的政權機關。所謂三省就是:

中書省(隋朝時為避隋文帝楊堅父親楊忠名諱而改叫“內史省”),為決策機關;門下省,為審議機關;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此外,隋文帝將歷代尚書各曹確定為六部,直隸尚書省下,每個部都具有詳細的職責與相應的分工:

吏部主管選用官吏、禮部掌管禮儀祭祀、兵部主管武選和軍械、刑部主管律令刑法、戶部主管土地戶籍和賦稅、工部主管工役營繕

,使得整個尚書省變成一個機構完整,“事無不總”中樞行政部門。當然了,三省六部制的組織形式和權力的演變,不同時期的統治者都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君主專制的調整和補充。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三省六部制的出現並不僅僅只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它實際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

“避免腐敗”

。那麼,它是如何避免腐敗的呢?

《慶餘年》中提到的“三省六部制”到底是個啥?

隋文帝楊堅

一、進行民主決策

三省六部制雖然是隋文帝確立的,但是將它運作好,真正發揮應用作用和效率的則是唐太宗李世民。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可以大致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

“追求體制內最大限度的民主”

,從而讓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出來,將政令與施政分離出來,從而使得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的監督之下執行,做到理性決策,並切實可行。

而我們也知道,隋唐兩朝想要實現“以德治國”,那麼在其國家中樞權力機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決策民主化”,在決策層面並不由哪一個部門單獨負責,而是由三個省來共同商議決定。也就是將三省長官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朝廷決策的班子。

國家如果想要釋出什麼政策,必須要在釋出之前就進行嚴格的審議,特別是讓沒有具體利益牽扯的人或者是部門來審議。畢竟政策一經發布,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很大,如果釋出之後才發現決策的失誤想要撤銷,那麼就會損害國家的權威。鑑於此,隋唐兩代便設立門下省來專門負責審議中書省草擬出來的詔令,門下省的高階官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審議和修改之後,確定無誤可行了,才能成為真正的詔令,隨後便交由尚書省來實施。

《慶餘年》中提到的“三省六部制”到底是個啥?

唐朝三省六部制

二、合理有效的監督

根據上文我們可以看到,這樣有效的監督將朝廷的決策分為了三個部分,即分別由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來承擔,但三者又相互制衡,從而達到有效監督的效果。在中央集權的體制內,透過這樣的設計來合理分配權力,以此加強民主決策,並對權力的運作形成一定的監督和制約。而之所以要設計出這樣的制度,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是將權力分配出來,避免權臣的出現;二是注重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避免國家的決策性失誤。

比如在《貞觀政要·政體》中就有著這樣的記載:在貞觀元年的時候,唐太宗對門下省的長官王珪說道,中書省所制定的詔令,如有不同意見或者是有錯誤,都要進行糾正。本來朝廷設立中書省和門下省就是為了防止錯誤出現,每個人的意見有所不同,這都是為了公事。但是有人為了護己之短,忌諱聽到批評,有不同意見,便懷恨在心,或者是為了避免發生嫌隙,相互顧忌臉面,明知道政策有錯誤,卻也照樣付諸施行。為了官員的一己之私,到最後卻成為了全天下民眾的弊政……

其實關於這類似的話,太宗說過很多,僅在剛繼位的時候就提出了上述的告誡,特別是指出了設立中書省和門下省的用意所在,可見太宗對此事十分用心。

《慶餘年》中提到的“三省六部制”到底是個啥?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三、將全力進行均衡分配

三省六部制自隋朝建立伊始,其目的是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唐朝取代隋朝之後,該制度被很好地繼承了下來,但是並非是作為分散相權,而是為了分散決策權力,因為這樣做可以儘量擴大制度內的民主,讓不同部門之間相互監督,從制度上確保了國家在決策時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策的失誤,保證政策的正確性和連續性。

除此之外,該制度還能夠將原來的個人施政改成集體施政。為何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體制以來,國家行政制度的頂端是宰相,是國家行政的總負責人,百官接受宰相的領導,宰相則只需要向皇帝負責,也就是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了避免宰相總領大權的情況出現,漢武帝時期便設立內朝,透過秘書機構直接向朝廷各個部門發號施令,從而剝奪宰相的部分權力。到了隋唐時期以後,宰相便被重新定義。此時的宰相由行政和決策部門的領導共同組成,不再是由某一個人獨掌。此舉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也能很好地避免了腐敗現象的發生。

綜上便是作者對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一個簡單敘述,如有不同意見者,歡迎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貞觀政要·政體》

《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