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哥、且住口,問聲她是哪裡的人?

初中課本里的《木蘭辭》,我最喜歡的一篇。我將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到現在可以一字不差地背出來。曾經作文課改寫,我寫出了當時全年級最長的一篇散文,老師驚奇的問我,怎麼想出來的。

改寫的內容記不清了。自己的對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行動,佩服極了。少年的我,最希望成年後從事兩種職業:當老師或當兵。花木蘭,是我當兵的主要動力。

劉大哥、且住口,問聲她是哪裡的人?

搜一搜木蘭辭

北朝樂府《木蘭辭》,很好地塑造了花木蘭的藝術形象。尤其十二年後歸家,只為了“回故鄉”,不要“尚書郎”高官。比起男兒,更多瀟灑。男人們,總是以馬上封侯為追求,當兵打仗為了加官進爵,“一將功成萬骨枯”嘛。身為女兒的花木蘭,只為替父親完成任務。為了讓眾人“不知木蘭是女郎”,她忍受和克服了多少難以想象的艱難啊。

文學作品中有關羈旅征夫的描寫,幾乎都與悲劇相關。同為“樂府”的“十五從軍徵”,描寫了一個終身服役的征夫,“八十始得歸”後卻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古代的征夫,並不全是因為戰爭。孟姜女的夫君範喜良也是征夫,卻是因為修長城再沒回來。《木蘭辭》不同,一個完滿的喜劇。整篇文章,沒有離愁別緒,沒有血肉橫飛。十二年辛苦輕輕帶過,一家人團聚的鋪排,有聲有色。

花木蘭,有原型嗎?是根據真人故事創作,還是就是一個作品?多少年來,我心中一直存了疑問。我想,是不是古人對於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的挑戰?是不是創作者周圍,有一個豪氣干雲的女子?很顯然,花木蘭是個北方女子。漢人對於女人最大的喜好在於“入得廚房,出得廳堂”。馬背上的征戰,漢族女子不擅長。

我去河南了。據說花木蘭的原型是河南人。雖然我心有懷疑,中原女子,怎麼叫老爹“可汗”?《木蘭辭》出來後,有關木蘭的真假之爭已經開始。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有文章說:“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譙郡、商丘,近鄰,歷史上還是一個地方。那就去看看吧。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解開一個心中的疑惑,很好。

劉大哥、且住口,問聲她是哪裡的人?

亳州博物館說,木蘭是安徽人

先到亳州市博物館,有一個專門板塊介紹“花木蘭”。由介紹我得知花木蘭實有其人,是亳州人。又去了商丘市博物館,也有一個板塊介紹花木蘭。故事情節差不多,籍貫是商丘人。商丘與亳州歷史上都叫譙郡,兩家的介紹應該都沒錯。我又去了商丘市虞城縣,參觀遊玩了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似乎真的錘實了花木蘭實有其人了。

花木蘭的人生軌跡,脫不出《木蘭辭》的內容。但是,她真的不是藝術形象?《木蘭辭》裡,我們不知道她姓什麼。

“花木蘭”的藝術形象,隨著時間日臻完美。唐詩中,白居易《戲題木蘭花》這樣寫:“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則有《題木蘭廟》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都沒有提到她的姓。於是,木蘭有了不同的姓。姓朱、姓魏、複姓木蘭等,都有記載。《辭海·詞語分冊》這樣解釋:“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到明代徐渭的《四聲猿》,明確寫了她姓花。不知徐渭從那裡考證的結果。而花這個姓,與木蘭聯絡到一起,立馬鮮活了。

劉大哥、且住口,問聲她是哪裡的人?

商丘博物館說,木蘭是河南人

有了姓的花木蘭,進一步有了生卒年代。她生於公元四百一十二年,死於公元五百零二年。我算了算,享年九十歲!果然是經歷過戰爭洗禮的軍人,身體素質就是好!可是,還有一個花木蘭的人生故事,就悲催了。她生於公元四百一十二年,從軍十二年後,魏主強行納她為妃。她連尚書郎都不願做,怎麼會願意成為一個妃子?推辭不得,自殺了。這個不美好的結局,我不知道從哪部史書中找到了蹤跡。但我更相信,如果木蘭真有其人,恐怕這樣的結果可能最接近真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啊。以木蘭的性格,只有一個結果。

除了安徽河南,說自己是木蘭的故鄉外,四川閬中的“韓”木蘭、鮮卑族人,複姓“木蘭”等,都有一席之地。我本來以為安徽河南之行,能解了我的疑惑,沒想到更迷糊了。因為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準確記載。

我仔細綜合看到的種種,自認為她還是鮮卑族人。《木蘭辭》裡“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說明,只有馬背上的民族才有可能產生出這樣神奇的女英雄。當然漢文化的滲透,在“木蘭辭”裡也有描寫。因此花木蘭的藝術形象,得到了中華大地上所有民族的認同。木蘭“不願尚書郎”,只希望“送兒還故鄉”的美好願望,符合漢族女子內斂的文化特徵。

劉大哥、且住口,問聲她是哪裡的人?

河南商丘虞城木蘭祠

我看過美國迪斯尼的動畫片《花木蘭》,也看過趙薇扮演的電影《花木蘭》。我還看過很多劇種的《花木蘭》。然而,豫劇《花木蘭》是經典中的經典。一曲“劉大哥說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豪氣與霸氣,最符合木蘭替父從軍的個性特徵,也將花木蘭送到了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