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為什麼要助周天子平叛?

晉文公重耳剛繼位沒多久,就有了一次露臉的機會,那就是周王室發生了動亂。

當時的周天子是周襄王,據說他的胞弟王子帶與嫂子有私情,東窗事發之後惱羞成怒,居然與周邊的蠻族聯手,把周襄王趕走了,史稱“子帶之亂”。

晉文公為什麼要助周天子平叛?

且不論這種記載的真實性有多高,但周王室爆發內訌顯然是不爭的事實,於是秦國和晉國都準備出手,幫助周襄王平定叛亂。

本來是秦國先響應的,但晉國藉助自己距離周天子更近的地理便利後發先至,並派人告訴秦穆公:“周天子那邊由我們出面擺平,秦國就不用費事了。”

晉國的這種作為,令秦國很惱火,秦穆公的心態卻很好,他對手下說:“重耳剛繼位,還沒有威望,這次的功勞讓給他也無妨。”

就我看來,秦穆公這純屬自我安慰,晉國擋在秦國的東邊,無論中原發生什麼事,晉國哪怕反應慢一點,也還是可以搶在秦國之前先有動作。

這大概就是秦國無論如何都想擊敗晉國的主要原因,有這樣一個對手堵路,秦國就永無稱霸之日。

晉文公為什麼要助周天子平叛?

回過頭來繼續說重耳勤王的事,當他見到周襄王之後,自然不會無私奉獻晉國的軍力和財力,而是先談條件。

根據史書的說法是,周襄王主動許諾了三點:

一、賦予重耳諸侯國領袖的職能;

二、同意重耳擁有攻伐不臣的權力;

三、“賞賜”兩塊地給晉國。

“賞賜”之所以要打引號,無非是顧及周襄王的面子,否則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晉國袖手旁觀,再把秦國擋住,周襄王會更危險。

而從周襄王的角度來看,如果沒人幫忙,那麼自己就是喪家之犬。

這一點,和夷吾當初面臨的抉擇一樣:雖然要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但至少有了回國繼位的機會,把握住這個機會,就有可能大賺。

於是,周襄王才會主動向重耳提出三項許諾,而且很有可能是在重耳的暗示下進行許諾的。

得到了周襄王的許諾之後,重耳立刻動手幹活。

對於強大的晉國而言,區區一個王子帶和周邊少許蠻族,顯然不被放在眼裡。沒過多久,王子帶被殺,蠻族撤退,子帶之亂被平定。

晉文公為什麼要助周天子平叛?

平定了叛亂之後,重耳立刻要求周襄王履行諾言。

周襄王是怎麼想的,我不知道。但據我推測,周襄王對於前兩個條件應該不會有多大牴觸,關鍵在於第三個條件上。

自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每況愈下,到周襄王時期,已經沒多少家底了。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只是給出一些名義上的賞賜,那麼問題還不大。可如果非要讓周王室割地,那顯然有些肉疼。

基於這種推論,所以再看周襄王的態度就很簡單了,他直接告訴重耳,地可以給你,但當地人不太服管,你自己要當心一些。

其實這潛臺詞就是希望重耳主動放棄,那地方心向周王室,你們晉國拿去也沒用。

重耳顯然聽懂了,於是他辭別周襄王,來到了許諾割讓給他的地區,就是河內、陽樊(今河南地區)。

果然,到了地方之後,百姓紛紛表示,拒絕成為晉國的一部分。

晉國臣子們很惱火,覺得這是周襄王在背後耍花招,於是向重耳建議:“回去收拾那個小子!”

重耳則非常淡定地表示:“如果這些地區的百姓不願意加入晉國,那就代表我們福薄,無力承擔周天子的福澤,哪有回去找麻煩的道理?”

隨後,重耳鄭重表示,三天之後,如果百姓還不開城門,那麼晉軍就撤離,這城不要了。

這番對話很快就被傳了出去,城中百姓表示不信,於是在第二天晚上悄悄來到晉軍軍營求見重耳。

代表們反覆強調,城中大部分人都願意加入晉國,但依然有部分人心存猶豫,如果再多給幾天時間,他們就能擺平城裡的反對派。

對於這種訴求,重耳當即表示拒絕,認為自己給出的期限就是三天,人無信不立。

三天之後,重耳果斷下令撤軍。城中百姓眼見重耳如此重然諾,便開門迎接晉軍入城。

對於這個故事,我認為可信度較高,因為對於晉國來說,河內和陽樊的重要性其實並不大。

當時的重耳已經六十一歲了,卻才剛當上國君,他此時迫切想要樹立一個正面形象,推動晉國的霸業。

所以,只要周襄王的前兩個條件沒有問題,那麼第三個條件,能滿足當然更好,滿足不了也無傷大雅。

晉文公為什麼要助周天子平叛?

獲得周襄王的承認之後,重耳立刻走上了稱霸的道路,而當時齊桓公已逝,天下並無霸主,但有一個強大的楚國,和積威日久的楚成王。

我們完全可以說,楚成王雖然並非受到承認的春秋霸主,但從齊桓公去世到晉文公稱霸之間的這段時間,楚成王才是實際上的霸主,因為當時的中原諸侯國,幾乎都以楚成王馬首是瞻。

也正是因為不受周天子承認,外加楚國並非中原諸侯國的“圈內人”,所以當晉文公橫空出世之後,宋國立刻表示,自己願意給晉國當小弟,不再聽從楚國的命令。

對於宋國的這種選擇,楚成王當然是極為惱怒的,所以他決定組建聯軍攻打宋國,主要目的是展示武力,震懾一眾中原諸侯國,同時給晉國一點顏色看看。

晉楚兩國交戰,會發生哪些精彩有趣的事呢?我們下次再講。

晉文公為什麼要助周天子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