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在開始正文前,大家來猜一猜,古人是怎麼表現自己能獨當一面的?

其實很簡單,給自己取一個氏。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比如秦始皇如果向別人介紹自己,他肯定會說自己是趙政而不會說是嬴政。因為他是嬴姓趙氏,氏代表了他是一個貴族後裔。在古代反倒是奴僕之流因為身份低微,才會直接稱名道姓。

因此在《百家姓》裡出現的複姓,無一例外都是彰顯身份的氏。《百家姓》裡一共收錄了59個複姓,下面碼字的就一一盤點下它們都是源起何處吧。

以地名為氏(17個)

先秦的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齡就會獲得封邑,這些子弟到了封邑居住後,他的後人便會以封邑為氏。百家姓中收錄的複姓中這種來歷的最多,多達17個。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春秋戰國時越國的最後一代越王

無疆的兒子蹄更,他被封於烏程的歐餘山(今浙江湖州的升山,又名歐亭臺),

蹄更居住的地方在

歐餘山的南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於是他的後人便以

歐陽

為氏。

蹄更的後人在一眾複姓中是最能生的,因此歐陽氏成了今天尚存的複姓裡,唯一一個人口過百萬的複姓。其他的複姓相比起歐陽氏來就顯得人丁單薄了,沒有一個能過10萬的。

其餘的16個《百家姓》收錄的與地名有關的複姓為:

上官、諸葛、澹臺、濮陽、淳于、申屠、令狐、鍾離、鮮于、閭丘、穀梁、百里、羊舌、梁丘、左丘、南宮

從它們的來歷大體可以分為四大類: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第一類為純粹的地名,包括了

上官

邑(今

河南滑縣東南上官鎮

),

令狐

邑(

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猗氏鎮),

鍾離

(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東)

閭丘

邑(今山東濟寧鄒城),

穀梁

城(今河北安平縣),

百里

邑(秦

國地名,

地點不詳),

羊舌

邑(今

山西省洪洞、沁縣一帶),

梁丘

(齊國地名,地點不詳),

澹臺

(蘇州澹臺湖或山東省嘉祥縣澹臺山),

左丘

(齊國地名,地點不詳),

南宮

(魯國地名,地點不詳

等11個。

第二類為地名加方位,包括了

歐陽

濮陽

濮就是

水,

濮陽就是

水以北。

第三類為姓氏加地名,我們耳熟能詳的

諸葛

就是這麼來的,諸葛的意思是諸縣(今山東省諸城市)的葛氏一族。另一個代表則是

申屠

,周平王把申侯之子封在了

屠邑(今河南洛陽境內)。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第四類為國名,它的代表是

淳于

鮮于

淳于

本是州國

(今

山東省安丘縣)

的都城名,州國亡國又重新建國後便以

淳于作為了新的國名;

鮮于

這個姓氏來歷更加複雜,鮮是古朝鮮的國名,而於則是朝鮮一座城邑的名字,所以鮮于是國名加邑名組成的氏。

以出身、官位為氏(16個)

畢竟有封地的貴族子弟只是少數,先人並沒有獲得封地的貴族子弟也會取氏。他們取氏常用的一種方法,是以先祖的出身和官位為氏。

這種姓氏主要分為了兩大類:

第一類以先祖的官位為氏,這種《百家姓》中收錄了9個。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它們分別是

主管軍隊的

司馬

主掌王族宗室事務的

宗政

主管成人禮

亓禮的

亓官

,主官人事和教育的

司徒

,主官土木工程的

司空

,主管緝盜斷案的

司寇

,主管馬匹的

巫馬

,主管宮廷音樂的樂正

,主管祭祀的

宰父

第二類以祖先的出身為氏,它們分別是源自夏朝王室後裔的

夏侯

匈奴貴族後裔引為氏

的匈奴君主稱號

單于

由於周時諸侯一般自稱為公,所以諸侯的孫子為彰顯自己的血統取氏為

公孫

來歷和公孫近似

長孫

進一步突出了自己的身份

;至於

公西

微生

,這兩個都是魯國國君的後裔所用的氏,但為何這麼叫並沒有留下具體的記載,故而也歸入此類。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這類姓氏中還有一個十分特別的

第五

值得多說道說道,它出自戰國的齊國王室田氏。西漢王朝定都長安後,婁敬(劉敬)向漢高祖進言,建議將戰國關東六國的貴族遷到關中。劉敬認為這樣做既能充實關中的人口,又能切斷六國貴族與他們原居地的聯絡,避免六國貴族叛亂。

劉邦聽取了婁敬的建議,於是漢廷將原來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名門望族等等,共計十幾萬人口全部遷到了關中居住,其中齊地王室後裔田氏中有八家被遷到了房陵(湖北房縣)。這八家便以門第高低為氏,姓氏改為了第一到第八,在歷史上由於只有第五這一家出了一些名人,因此《百家姓》只收錄了第五這一個複姓。

與先人相關(13個)

沒有封地的貴族後裔取氏的另一個常用辦法,就是選取與自己名人祖先關聯密切的詞作為自己的氏。

這種姓氏主要分為四大類: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第一類是祖先名人自創姓氏,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赫連

。匈奴和鮮卑通婚的後裔鐵弗人的領袖劉勃勃,他在攻取關中創立胡夏政權後,

取雲赫連天之意改姓為赫連。

這類姓氏的另一個代表

壤駟

的具體來歷則不詳,唯一可考的是秦國有個大夫姓名為

壤駟赤。

壤駟

很可能本來叫

壤赤,由於他有資格乘坐四匹馬拉的車,所以便在自己名字裡加了一個

駟突出自己的地位,而他的子孫便以

壤駟為氏了。

第二類以祖先名人的名和字為姓氏,這也是最常見的一類。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以名為氏是這種複姓的主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端木了,

周文王、周武王兩代人的老師鬻熊有一子名端木,後世子孫便以他的名字

端木

為氏;

秦國大夫子車的後裔以其名

子車

為氏,

陳國公子媯顓孫的後裔以他的名

顓孫

為氏;

黃帝據說姓名為公孫軒轅,所以自稱為他後裔者便以

軒轅

為氏。

魯國著名學者公孫羊孺的後裔取他的姓名各一字

公羊

為氏,

陳國公子子良的後裔取他的身份與名字各一字以

為氏。

以字為氏的代表是皇甫,周朝封國宋國公子子充字皇父,到了封建帝國時代為了避皇帝諱改為了

皇甫

魯國大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孫便以

公冶

為氏。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第三類以祖先名人的排行為氏,這類與伯仲叔季密切相關。衛國公子

姬儀在兄弟中排第三,由於衛國國君與周王室同源,因此別人稱呼

姬儀

時都會加一個太字,於是

姬儀

的後裔便以

太叔

為氏。

某個諸侯排行老

二的直系孫子,他根據自己的出身以

仲孫

為氏,他的後代有一個

仲孫湫作為齊國的大夫被記錄在了史冊中。

第四類以祖先的評價為氏,這類的代表在《百家姓》中只有一個

聞人

。源自

魯國春秋時的一個學者少正卯,由於他宣揚的學說受到了魯國人的追捧,因此他被當時的魯國人被

稱為‘聞人’。孔老二由於自己的學說始終被

少正卯(少正是官名)壓了一頭而心懷怨恨,於是他在成為魯國

大司寇後直接找了個藉口把

少正卯給殺了。

少數民族部落名(8個)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這種取氏法都是直接將部落名改為姓氏,最大贏家是鮮卑族,它被《百家姓》記錄的複姓多達5個,分別是

万俟

尉遲

宇文

拓跋

慕容

。這其中最古老的是慕容,早在西漢時期便已經出現,而其他四個複姓則都出自北魏孝文帝的改漢姓。

這類複姓最古老的是

漆雕

,它源自西周時期的一個吳國境內的當地部落,

三國時代的匈奴部落

呼延

,以及金朝時代的女真部落

夾谷

也在《百家姓》中榜上有名。

與方位有關(5個)

這種姓氏也是沒有封地的貴族一種取氏的方法,它大體上分為兩大類:

第一種家裡有名人住在城裡的某處,主要是在城門附近居住。名人住在城市東部的後人以

東郭

為氏;住在南、東、西三個城門的分別叫

南門

東門

西門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至於為何沒有北門,其實看看清代北京城的佈局就明白了。中國古代城市建築幾千年來的形制是固定的,城市北部都是內城或者說皇城所在,自然也就沒有哪個大夫會住在北門附近了。因此只有在殷商時代以前才有關於北門名人的傳說,《百家姓》中自然也就沒收錄北門這個姓氏了。

第二種是自己取了一個方位的氏,《百家姓》裡代表只有

東方

這一個。這一姓氏的始祖就是中國歷史上被冠以了智聖之名的東方朔,據說東方朔因為自己出生是在太陽剛剛升起時,於是便給自己取了一個東方的複姓。

百家姓中的複姓來歷

複姓的起源大多與周朝的封國有關,也因此複姓絕大多數都出自淮河以北,尤其是秦陳齊魯四國,《百家姓》中所錄的複姓大多都與它們有關。而好幾個複姓之所以能被錄入《百家姓》,都與孔子有著極大的關聯,譬如聞人、漆雕這兩個姓氏。

由於複姓的後人大多都改成了一字姓,所以到了今天覆姓普遍已經式微了。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援。

對碼字的文章感興趣的話,請繼續欣賞碼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為何源出東北的民族總能在長城內待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