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從影響力來看,它的生命何止千年

關於周朝的壽命,可以有多種理解。

如果以周天子能夠在整體上掌控諸侯為標準,這種狀態下的周朝只有275年,始於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終於前771年鎬京被攻破,即我們所說的“西周”;

如果以周天子被視為天下共主(實際及名義上)為標準,這種狀態下的周朝為570年,始於前1046年,終於前476年,即西周+春秋;(若按照《資治通鑑》的界定,則終於前403年,共計643年)

如果以周王室的存在為標準,那麼周朝持續了797年。公元前249年,呂不韋滅東周君,周朝徹底滅亡。(戰國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

但是,如果以對後世的影響來看,周朝幾乎存在了2000多年,它的思想、文化、制度、觀念深深地刻進後世所有王朝的骨髓中,可謂雖死猶生。

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從影響力來看,它的生命何止千年

周朝為啥如此特殊?它在對商朝進行升級的基礎上,開創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時代。

曾經的商朝也有600年左右的歷史,但跟後世的朝代不同,商朝本質上還屬於部落的聯合體:他們以氏族為單位,散居商王所在的都城(王畿)外圍;而這些部落的首領,就等同於商王的“諸侯”,他們除了要定期向商王進貢外,還要根據要求派兵配合征伐。

當然了,之所以採取這種管理模式,不是商王偷懶,而是力所不及——交通落後、山水阻隔,能夠直接控制的區域極為有限。

在政治領域,距離不會產生美,只會導致不可控的危機。

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從影響力來看,它的生命何止千年

商王與諸侯之間的治理模式,註定了雙方的關係不會永遠緊密且和諧。

有的諸侯,是商王分封的親屬或部下,與商王同族;有的雖非同族,但受商人文化浸潤較深,早已被同化。它們與商王之間的關係較為穩固、密切。

而另外一些部落,要麼原本就是被商王武力征服,要麼或主動、或被動地歸附。這些部族大多距離商朝王畿較遠,它們雖然接受了先進商文化的澤被,但由於風俗習慣不同、現實利益的糾葛,雙方關係並不是絕對穩定,那些翅膀硬的甚至還會與商王朝爆發摩擦與衝突。

此外,在商朝統治層內部,商王的繼承規則也相當混亂,早期的兄終弟及,前後引發了共計百年的內訌,政治混亂、六次遷都,商朝的波折一言難盡。

武丁中興之後,商朝的衰落之勢不可扭轉,對東南向的持續用兵,讓它的武力、國力進一步被削弱,已經不足以威震諸侯。此時,在西部默默積蓄實力的周族聯合諸侯發兵進攻,商朝滅亡。

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從影響力來看,它的生命何止千年

依託生產力的發展,周朝針對商朝的弱點、有的放矢,對政權組織進行更合理的改進。

沒有辦法直接控制遼闊的疆域、偏遠地方的諸侯離心離德?那就“

分封親戚

,以藩屏周”,經過幾代人的征戰,成功威服、征服各部落後,周朝廢掉原有首領,將土地分封給子弟、姻親、功臣,既強化了有效控制,又在這個過程中將周人的制度、文化、技術、文字等等所有先進文明擴散到每個角落;

擔心諸侯挑戰周天子的威嚴?周朝空前強化國家機器,制定了系統嚴密的刑罰,常年保持上規模的常備軍——豐鎬駐紮週六師,成周(洛邑)駐紮周八師;

繼承問題危及政權穩定?“宗法制”在周朝時臻於完善。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而各諸侯國則為小宗;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國內則是大宗;王位和諸侯國君位都採取嫡長子世襲制。同時,異姓諸侯相互通婚,由此形成了一套周密而穩定的統治網。

如何讓人們由內而外地維持周朝秩序?禮樂制度應運而生,它嚴格規定了各階層的行為規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長幼有別、貴賤有序。

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從影響力來看,它的生命何止千年

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共同構成了周朝的統治理論體系,由此建立起了一個“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龐大奴隸制國家,這無疑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

但盛衰迴圈是歷史的必然規律,到了第十代君主周厲王時,由於貴族日漸腐化、對外戰爭頻繁,周朝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公元前841年爆發了“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在申侯、犬戎的聯合攻擊下,豐鎬陷落,繼位的周平王東遷成周(改名洛邑),歷經12任天子的西周落下帷幕,歷史進入了東周時代。

東周時期,周王朝的實力、影響力越發一落千丈,徹底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鄭莊公甚至敢於箭射周桓王,列國間的征伐、吞併成為常態,諸侯國內部政治動亂、弒君頻繁,天下進入了列強爭霸、禮崩樂壞的時代。

由於這段時期恰好與魯國史書《春秋》的記載時段相吻合,因此後世就以“春秋”來指代東周的前半段。

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從影響力來看,它的生命何止千年

這一時期,掌握天下實際話柄的是春秋霸主,法理上的周天子已經形同虛設。但是,依靠那時的生產力技術、政治組織水平,列強均不具備橫掃天下的能力,周天子的“天下共主”角色仍具備一定價值,舉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齊桓公,生動為列強演繹了何謂“挾天子以令諸侯”。

隨著歷史的車輪邁進戰國時代,鐵器的運用、交通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獲得蓬勃發展;所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技術的發展為郡縣制的實施提供了可能,主張強化君主集權的法家思想受到廣泛歡迎,各國紛紛展開變法圖強,以求在新一輪的列強兼併中佔據優勢。

在戰國前期,秦武王就曾赤裸裸地提出“寡人慾車通三川,以窺周室”,已經將滅掉周王室列入了既定日程;蘇秦推動合縱,其後衣錦還鄉(洛陽),堂堂周顯王竟然不得不拉下臉面,派人為其清除道路、迎接慰勞。可見當時的周王室,已經完全淪為了時代的看客,毫無尊嚴與地位可言。

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的江山?從影響力來看,它的生命何止千年

公元前367年,在趙、韓兩國的推動下,周朝王畿被分為西、東兩部分,周天子寄居東部;公元前307年,周赧王被秦軍驅逐出王宮,被迫遷居西部。公元前256年,秦國虎狼之師在韓、趙攻城略地,動輒斬首數萬級,周赧王驚恐萬分,試圖與各國聯合抗秦。秦軍隨之大舉壓境,堂堂周天子被迫趕到到秦國,對秦昭襄王叩首領罪,獻出了全部三十六個城邑和三萬人口,隨後被釋放而歸。

當年底,周赧王駕崩,史書中的年代記載開始使用秦國紀年,代表周王室的僅剩東周君。公元前249年,呂不韋率軍前來,周王朝徹底滅亡。

周朝雖亡,但它對我國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影響不可磨滅,它創立的諸多制度則被後世視為“祖訓”,分封、宗法、禮樂幾乎深入歷代王朝的骨髓,華夏族群的自我認同也正式始於那個年代。因此,周朝可謂“雖死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