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全隱藏在史記之中,手段比劉邦高很多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全國郡縣,廢除封建制,但是東方六國貴族勢力依然非常龐大,很多有志之士無不蟄伏待機,希望有機會復國,但是以來秦始皇個人能力超強,二來六國地方被秦國管理有效管理,實力經過秦國的打擊損失慘重,這些貴族元老無法組織有效的軍事對抗。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全隱藏在史記之中,手段比劉邦高很多

但是秦始皇三十七,東巡途中的他最後病逝於沙丘,次子胡亥繼位,年僅21歲的他缺乏足夠的手腕和魄力來維持一個龐大的帝國,這讓天下有心人蠢蠢欲動。但是,誰都沒有想到,掀開反秦風暴的不是六國貴族,而是兩個戍守漁陽的老百姓。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全隱藏在史記之中,手段比劉邦高很多

二世元年七月,秦朝徵發陽城一帶900多人前往漁陽戍邊,其中經過大澤鄉的時候,因為連日下雨導致行軍失期,按時到達的期限推遲,根據當時秦朝的法令,這一些人全部要處死,作為依法治國的秦國,顯然對律法的普及工作比較好。

作為屯長的陳勝吳廣平時顯然對律令熟悉,他們認為如果前往漁陽基本上是被處死,如果逃亡也可能是死,舉大計也是死路,反正橫豎是死,他們決定死國,直白的說是老子要反了!

這段司馬遷史記的記載作為當時第一手的史料,很多人對其真實性不會懷疑,基本上是定調秦朝法律苛刻,不問青紅皂白,只要

失期

就是死罪,所以最後逼反了這一批戍卒,最終引起骨牌效應。

當然,也有懷疑者,這次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究竟是什麼,首先涉及兩個問題,第一,他們的身份是不是真的傭人?第二失期當斬的說法是不是真的,也就是說他們是不是撒謊糊弄其他人。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全隱藏在史記之中,手段比劉邦高很多

首先,關於平民問題,歪史以為,司馬遷的記載不太嚴謹,陳勝吳廣有名有字,這樣的配置絕對不會是傭人的身份可以有的,如果是下人長工,不可能有字,參考漢高祖劉邦,這個自耕農,他的稱呼在當皇帝之前是劉季,換過來說就是劉三,相反,有名有字者屬於貴族,譬如項羽、張良等。

所以呢,當時的陳勝吳廣絕對不是平民或者傭人,最少屬於破落貴族。

第二,陳勝吳廣說失期當斬的說法是不是真的,秦朝以律法嚴苛著稱,所以有暴秦的稱呼,但是,大家也有一個共識,漢承秦法,基本上秦朝的大部分法令和制度都被漢朝完美承襲。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全隱藏在史記之中,手段比劉邦高很多

尷尬的是漢朝並沒有秦朝的待遇,現在已知的漢朝律令也不見得多不通人情,有沒有失期當斬的律令?這裡面,武帝時期的迷路將軍有一堆,在征伐匈奴時候,因為不熟悉路最後迷路失期的一堆,司馬遷不厭其煩的備註失期當斬,然後就是花錢贖死,譬如李廣、公孫敖、趙食其等。

也就是說,這一些實證反證陳勝失期當斬的說法是真的,在當時是完全存在的律令。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同時漢朝的相關史料僅說明領兵的人有罪,並不是全部士卒都有罪,需要一起被斬殺。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全隱藏在史記之中,手段比劉邦高很多

所以,歪史認為,當時秦法以及後來承襲的漢法都明確,領軍的人因為失期會被處死,而不是全部人員一起上斷頭臺,這表示,陳勝吳廣作為屯長熟悉律令,在可能延期的情況下,為了自身安全,而糊弄其他人一起鋌而走險。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全隱藏在史記之中,手段比劉邦高很多

司馬遷的記載也符合當時的情況,陳勝明確告訴大家,現在遇雨了,已經失期,會被處死,即使不死,戍守邊關死了的也十有六七。這就反應了陳勝吳廣的語言技術,失期當斬不一定是全部的人,但是後面又來一句反正有六七成的人死在邊關。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全隱藏在史記之中,手段比劉邦高很多

前邊突出失期被處死的重點,模糊具體責任人,後一句強化結果,接著用壯士、大名來激將、裹挾其他人,可以推測出一個真相,陳勝吳廣的隊伍因為失期,他們兩個會被處死,熟知律法的他們為了逃脫法律的制裁,而威逼利誘其他人,真假參半,利用資訊不對稱而引導其餘人一起搞事情。

對比一下劉邦,帶的人逃亡一部分之後把其他的都放了自己跑到山上鬧革命,段位高了不止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