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的典故出自哪裡?一位書生為何敢如此諷刺楚霸王?

韓生說“楚人沐猴而冠”,一竿子打倒一船人,太過分了,不過用在項羽身上也算貼切。戴了帽子的猴終究還是猴,得了天下的項羽依舊是凡夫俗子,不能成為真龍天子。韓生不光是瞧不起項羽,其實也暗含個人的憤懣:

沐猴而冠的典故出自哪裡?一位書生為何敢如此諷刺楚霸王?

韓生說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韓生曰:“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聞之。斬韓生。——《漢書》

這位韓生,在《史記》中並未留下名字,司馬遷用了個“或”(有人)指代,班固不知道從哪兒得知此人姓韓。

項羽進入關中後,有位姓韓的儒生,勸項羽利用關中的優勢,定都關中稱霸。項羽拒絕了,他的理由是秦朝的宮殿都被燒燬了,重建工作量太大;更主要的是,一個人發跡了,如果不回到家鄉顯擺顯擺,不等於穿著一身華貴的衣服,夜間行走嘛,誰能看見?

不知死活的臭嘴韓生說了一句掉腦袋的話:“人家都說楚國人是沐猴而冠,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沐猴而冠的典故出自哪裡?一位書生為何敢如此諷刺楚霸王?

如果韓生只說項羽沐猴而冠,說不定還能有人站出來幫他求情,結果這夥計一杆子撂倒一船人,引起眾怒,被砍了頭也不算太冤枉。

我們拋開口舌之爭,客觀地分析一下韓生的建議,就能清晰地知道雙方的是是非非。

古代中國建都可選的地點無非如下幾個:長安/咸陽、洛陽/開封、南京、北京。秦朝和西漢建都關中,東漢定都洛陽,隋唐在長安,宋在開封,元明清都在北京,只有南朝和明初定都南京。

都城的選址,有個明顯的由西向東,由南向北變化的傾向。這是什麼原因呢?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演化的結果!

也就是說,都城定在那裡,並不是憑君主的個人喜好而定,是由歷史的客觀條件決定的。比如劉邦雖是楚人,但是他就沒有學項羽,而是選擇了長安為都城,理由就是韓生所言。

也就是說,韓生的建議是正確的,項羽拿出的兩條理由,第一條言不由衷,第二條小人得志,滑稽得很,被罵作沐猴而冠一點不冤枉。

沐猴而冠的典故出自哪裡?一位書生為何敢如此諷刺楚霸王?

試想一下,假如項羽定都關中,劉邦這輩子能出得了漢中嗎?被堵死在漢中的劉邦還能有機會跟項羽爭天下嗎?結果項羽穿了一身錦衣,回鄉嘚瑟了一圈,被劉邦把莊園抄了!

為什麼說項羽的第一條理由言不由衷呢?所謂宮殿被毀的說法,其實是項羽想說又不能說透,欲言又止的理由。其中究竟有什麼隱情呢?其實項羽內心是這麼說的:

“你說得輕巧,我敢留在關中嗎?關中四十萬冤魂的家屬都在這裡,他們不得撕碎我!”

鉅鹿之戰是項羽的封神之戰,在軍事上封神的同時,項羽又在政治上被打入地獄!原因就是他背棄了約定,坑殺了關中四十萬將士。

陳勝吳廣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起碼的道理:底層老百姓雖然成不了大事,但是一旦他們發怒,摧枯拉朽的能力如驚濤駭浪!

沐猴而冠的典故出自哪裡?一位書生為何敢如此諷刺楚霸王?

所以,從項羽對降卒們落下屠刀的時候,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終結了一半,遠離關中恐怕是他唯一的選擇。

韓生看到這一層了嗎?

我覺得這位韓生也就是個誇誇其談的儒生,不是說他說得沒道理,能看出關中優勢的人比比皆是,項羽雖然沒有接納,不代表他沒看出這一點。那麼指責韓生誇誇其談,又是什麼道理呢?

儒生在秦朝就是個不受待見的群體,秦朝秉承商鞅變法的成果,以法治國,最吃香的一個群體是精通法律的吏員,而不是儒生。所以,這位默默無聞的韓生,應該對秦朝不會有多大好感,項羽入關後,趕緊來示好,滿以為出頭之日到了。

韓生是本位主義,他光是看到了自己出頭之日,卻不能審視項羽內心的痛處,所以當項羽拿出遮遮掩掩的理由時,這傢伙根本沒聽懂項羽的潛臺詞,反而心理失衡,口不擇言地以沐猴而冠,將項羽連同楚人一起侮辱。

沐猴而冠的典故出自哪裡?一位書生為何敢如此諷刺楚霸王?

這豈不是找死麼!

所以,項羽放棄關中雖有不得已之處,但是他的目光短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本質,暴露無遺,被罵作沐猴而冠也不冤。罵人者韓生也不值得誇讚,本質上他也沒有完全看清真相,滿以為憑一句進言就能鹹魚翻身,受挫之後心理失衡至此,死得也不算冤!

沐猴而冠的典故出自哪裡?一位書生為何敢如此諷刺楚霸王?

【大開本4冊精裝】中華上下五千年正版全套歷史書籍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青少年版

檢視

沐猴而冠的典故出自哪裡?一位書生為何敢如此諷刺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