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深深誤解的皇帝,雍正皇帝憑本事登基,為何卻遭人質疑篡改遺詔

文|榮榮

編輯:鍾毓

清朝作為封建君主統治歷史中最後一個朝代,佔據著特殊且重要的作用。清朝在歷史上延續了將近300年,在這300年過程中先後出現了十二位皇帝,每每說到清朝的皇帝,我們都不得不提到康熙大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的康熙皇帝,在位長達六十一年,而在此過程中,康熙皇帝不僅為清朝數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在康熙皇帝晚年,就“立儲”這件事情上, 因為自己的舉棋不定,導致發生了歷史上尤為慘烈的“儲位之爭”, 最終的受益者,四皇子胤禛也成了眾矢之的。雖然四皇子胤禛成功登上皇位,成了歷史上“康乾盛世”的鑄造者之一,但是關於這位皇帝的負面口碑卻一直無法消除。

被深深誤解的皇帝,雍正皇帝憑本事登基,為何卻遭人質疑篡改遺詔

在“九子奪嫡”之中,雍正皇帝成了最終的繼承皇位的人,但是他的皇位的繼承卻充滿了爭議性。首先他的合法性遭到了質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甚至在流傳在外的野史中,都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雍正皇帝繼承皇位的過程中,是偷偷修改了,康熙皇帝的遺詔,本來皇位是傳給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皇子的,因此遺詔中本寫著“傳位十四子”,但是卻被雍正皇帝改為“傳位於四子”。除了遺詔方面的爭議性以外,雍正皇帝當上皇帝后,對待其他兄弟的方式也盡展殘忍的一面。綜合了這兩方面的原因,雖然在雍正皇帝執政時間並不太長的情況下,創造了很多的歷史價值,可他仍然沒有得到後世人的好口碑。但是隨著歷史學者們的不斷研究,發現很多爭議性的問題都站不住腳,而

雍正皇帝的歷史印象也漸漸的好轉,甚至有人認為雍正皇帝是被世人誤解最深的皇帝,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被深深誤解的皇帝,雍正皇帝憑本事登基,為何卻遭人質疑篡改遺詔

被深深誤解的皇帝,雍正皇帝憑本事登基,為何卻遭人質疑篡改遺詔

在封建君主統治當中,奪嫡之爭是經常出現的事情,特別是皇帝身邊有很多能幹的兒子,論能力論威望他們並駕齊驅,但是封建統治當中,偏偏有一個制度,叫做“嫡長子繼承製”,因此,大家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不得不遵守祖宗上的規矩。但是這樣做的弊端就是,有能力的皇子們在私下裡互相角逐,互相爭鬥。像李世民就直接發動了政變,殺了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然後逼迫當皇帝的父親禪位。而明成祖朱棣,在忍耐了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兩次將皇位讓與別人之後,再也忍不住,同樣發動了政變,殺了自己的侄子,登基稱帝。

但是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唐太宗李世民還是明成祖朱棣,他們的口碑相對來說都要比雍正皇帝好得多,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畢竟雍正皇帝沒有直截了當的去發動政變殺死自己的親人,遭受到了如此的待遇,甚至連“康乾盛世”與他密切關聯的歷史階段都將他的名字省去,是不是歷史對他的誤解太深了呢?

被深深誤解的皇帝,雍正皇帝憑本事登基,為何卻遭人質疑篡改遺詔

其實稍有歷史常識的人會很快發現,“篡改遺詔”這個說法充滿破綻,首先,清朝的詔書是滿文和漢文同時書寫的,是用兩種語言寫的,即使能把漢字當中的“十”改成“於”,那麼滿文中的兩個字也是千差萬別的又如何去修改呢?

況且在古代漢語漢文也是使用繁體字的,所以在那個時候的“於”字並不是我們現在寫的簡筆“於”,而是“於”,這樣看來篡改詔書的說法,簡直是天方夜譚。

被深深誤解的皇帝,雍正皇帝憑本事登基,為何卻遭人質疑篡改遺詔

那麼為什麼會有篡改詔書這種說法流傳於世呢?

而且還深深地融入到百姓當中,這顯然不可能是百姓們自己猜測出來的,即使他們這樣猜,也不敢說出來,畢竟在封建時代“莫談國事”是每個普通百姓必須遵守的事情,是有關身家性命和有可能滅族的事情。

被深深誤解的皇帝,雍正皇帝憑本事登基,為何卻遭人質疑篡改遺詔

後來歷史學者們經過蛛絲馬跡歸結為這個說法,有可能來自於十四皇子和八皇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雍正皇帝登基以後沒有善待他們的原因。

因為正是他們隨便的一句謠言,卻毀掉了雍正皇帝在後世人心目中的印象,一旦這種謠言根深蒂固的插入百姓的思想中,就再也揮之不去,即使後來雍正皇帝還親自編寫了《大義覺迷錄》, 還為自己申辯,可是在某些人的心中卻有越描越黑的感覺,根本無法消除人們的疑慮,也沒辦法再就此事件進行過多的澄清。

—END—

參考內容:

《清史稿》

《清朝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