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肉食者鄙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從肉食者鄙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立刪)

那麼肉食者為什麼不能遠謀呢?因為人不會因為還沒出現的危機而擔心,沒有危機的時候,能力就顯得不太重要了,特別是享有分配權的一方,他們掌握著社會資源的二次分配。在面臨危機的時候他們最先知道,但是他們卻不會去擔心危機的降臨。因為他們天然具有較高的風險抵抗能力,風險沒有降臨到他們頭上的時候,他們總是冷眼旁觀。

而當他們發現風險砸下的時候,他們就會用掌握的資源來任命和招攬有能力的人,也只有在出現危機的時候,“千里馬”們才能得到重用,不至於駢死於槽櫪之間。也就會出現“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的局面。

公元前320年,齊宣王即位,他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遊山玩水,尋歡作樂。當時齊國是處於“大廈將傾”的局面,奸臣當道,國勢不振,惹得平民百姓都是怨聲載道。

鍾無豔認為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為了拯救國家她挺身而出,來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謁見齊宣王。

鍾無豔自稱是仰慕齊宣王的仁德之政,欲圖自薦枕蓆,服侍齊宣王。齊宣王一聽,不由得大感好奇,就讓她進宮。當齊宣王看到來者竟然是一位醜女的時候,大失所望。

然而,鍾無豔卻是藉此機會,向齊宣王進諫了齊國的四大弊政:“今大王之君國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強楚之仇,外有二國之難。內聚奸臣,眾人不附。春秋四十,壯男不立,不務眾子而務眾婦。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漸臺五重,黃金白玉,琅籠疏翡翠珠璣,幕絡連飾,萬民罷極,此二殆也。賢者匿於山林,諂諛強於左右,邪偽立於本朝,諫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飲酒沈湎,以夜繼晝,女樂俳優,縱橫大笑。外不修諸侯之禮,內不秉國家之治,此四殆也。”

鍾無豔所羅列的四大弊政,從國際形勢、朝堂群臣、賢能人才、君王作風等方面入手,可謂是鞭辟入裡,振聾發聵。齊宣王在聽完之後,也是如夢方醒,隨後便在鍾無豔的諫言之下,大刀闊斧地開始改革。從此,齊國日益壯大了起來。

齊宣王欣賞、感激直諫的鐘無豔,將她立為了皇后,一旦在朝政上遇到了問題,馬上就去徵詢皇后,請她幫助解決困難。“有事鍾無豔”的典故,就是出自這裡。

從肉食者鄙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立刪)

夏迎春是何許人也?她是齊宣王的一名寵妃而已。和樣貌奇醜無比的鐘無豔不同,夏迎春生得如花似玉,並且能歌善舞,深受齊宣王的寵愛。

雖然鍾無豔被立為了皇后,但是齊宣王只是將她當作了自己處理朝政問題的謀臣而已。所以,在相關的朝政問題處理完的時候,齊宣王便喜歡去找夏迎春,嬉鬧享樂,而將鍾無豔拋到腦後。

正因為此,齊國的後人才口口相傳了這麼一句俗語:“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意思是說一個人需要你的時候就過來找你,不需要你的時候就去找他真正想見之人。

當危機過去後,又容易出現“狡兔死走狗烹,蜚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良臣死”的局面,這源於掌權者對權力的收攏和自身統治力的不安。

等到承平日久又會出現“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局面,如果不能涅槃重生,舊的統治就會被取代和破滅,新的統治也會依照前人的路走下去,借鑑已有的經驗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不在迴圈中突破,就在迴圈中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