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05:05

未知來源

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秦晉之好,是來源於歷史故事的一個成語。《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相鄰,晉獻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秦穆公,而後秦穆公又將自己最喜愛的女兒許與晉國公子重耳,並扶他成為了晉國國君,兩國聯姻下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外交局面。後來,秦晉之好也泛指兩家聯姻。

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秦晉之好

資料圖片

秦晉聯姻期間發生過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內陸河道水上運輸事件——泛舟之役。而這個故事便是發生在黃河第二大支流、數百年來一直滋養三晉兒女的汾河上。

公元前651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並順利即位成為晉惠公。晉惠公曾答應秦國願割城池五座換秦穆公派兵保護自己,然而即位後的晉惠公遲遲不履行承諾。公元前647年,接連幾年遭遇災荒的晉國,五穀不收,災民遍野,晉惠公再次向秦國求救。秦穆公不計前嫌,派出大量船隻運載了萬斛糧食,由秦都雍城(今陝西鳳翔南)出發,沿渭水,自西向東五百里水路押運糧食,隨後換成車運,橫渡黃河以後再改山西汾河漕運北上,直達晉都絳城。運糧的白帆從秦都到晉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連,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而不巧的是,第二年秦國發生災荒,晉國糧食豐收,秦國請求晉國賣些糧食給自己,然而晉惠公一再食言,拒借糧食給秦國,因此也留下了“晉惠公借糧——有借無還”的歇後語。

關於汾河的故事還有很多。金元之際,年僅十六歲的一代文宗元好問,在赴幷州應試途中來到太原,遊覽完晉陽古城遺址後路過汾河,遇到一位張網捕雁的農夫。農夫告訴他,早晨在河灘上網到兩隻大雁,他殺掉一隻後,另一隻大雁脫網逃走,在空中悲鳴哀叫,始終不願離去,最後竟一頭撞死在地面上。元好問有感便寫下了《摸魚兒·雁丘詞》,開篇便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千古名句。

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汾河

資料圖片

無論是秦晉之好、泛舟之役還是元好問趕考的途經之地,汾河作為黃河第二大支流,在晉陝大峽谷和太行山之間開闢了一條便利的水運通道,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唐代中葉,汾河流域內的呂梁山是當時採伐木材的一個重點地區。木材經汾河運至黃河,再“沿河東下至於開封”,出現了“萬筏下河汾”的壯觀情景。明代詩人張頤在《汾河晚渡》一詩中描繪當年勝景道:“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這便可一窺當年盛況。

千百年來,汾河滋潤著晉中盆地、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也與黃河一道,哺育了古老而繁榮的三晉文明。受汾河養育的三晉人民,開創了法家、兵家、縱橫家思想,建設了鄭國渠、引漳溉鄴的水利工程,留下了耳熟能詳的先秦寓言和元雜劇,遺存了品質超群的雲崗石窟、山西古建築,承載了厚重的中原文明史,也豐富了黃河流域的文化內涵。

那條孕育三晉文化的河流

主播丨羅景月

稽核丨陳銳

監製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文案、責編丨羅景月

美術設計丨楊樺 趙墨

音訊丨張玉峰

參考文獻丨

《雜談汾河傳說》《黃河與汾河:跨越千年的牽手與對話》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 影視製播中心 )出品

(收聽更多《大河脈搏》文章,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眾號,從選單欄—主題欄目—大河脈搏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