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氣數已盡”,這個“氣數”,指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如果一個朝代失了天時、地利、人和,那麼這個朝代的氣數也就將盡了。

說到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講得最好。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當時劉備要成就一番大業,諸葛亮就給劉備分析,要成就大業,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中的至少一項。

可是,這個時候,曹操有百萬大軍,謀士如雲,戰將無數,佔了人和。

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有長江天險,足可固守江南,佔了地利。

那劉備只能搶佔天時了,這個天時是

什麼

呢?

荊州號稱帶甲十萬,地理位置又好,是成就大業比較好的基地,但是荊州之主劉表平庸,恐怕守不住,趁著曹操孫權還沒打下荊州,諸葛亮讓劉備搶先拿下荊州的控制權。

劉備有了荊州,以荊州為基地,再奪取益州,就可以三分天下,成就大業了。

荊州北據漢、

,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這就叫順應天時。

當然,諸葛亮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是比較狹義的,單純地從軍事戰略角度考慮,其實天時地利人和包羅永珍,涉及方方面面。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下面我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分別分析一下,為什麼一個朝代失去天時、地利、人和,就代表這個朝代氣數已盡了。

一、天時

所謂天時,應該從兩方面來說。

一方面是指大自然的氣候,天氣等因素。

另一方面就是把握時間,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事。

首先,如果大自然對一個朝代產生了不利,這個朝代將失去天時,那麼這個朝代氣數有可能將盡了。

我們看歷朝歷代,凡是到了朝代末期,就會伴隨著各種自然災害,比如洪澇災害,比如天下大旱等等,引起老百姓不滿,從而導致農民起義。

實際上,並不是因為這些朝代要滅亡了,才會出現這些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氣候原因導致的,就算是一個朝代最鼎盛的時期,它們也有可能出現。

問題是,到了一個朝代的末期,這個朝代已經沒有能力應對自然災害了,朝廷不能安撫老百姓,救助老百姓,這將導致老百姓受苦受難。

這個朝代便失去天時,氣數將盡,只因老百姓為了活下去,只能反抗。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我們看《二十四史》,會經常看到天下大旱,幾個月甚至一年不下雨,或者是黃河決口,洪澇成災。

天下大旱會導致莊稼旱死,或者導致蝗災,把莊稼都吃了。洪澇成災會導致莊稼苗被淹死。

從而老百姓收不到糧食,餓死無數人,成群成群地逃荒,還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烈情況。

如果是在一個朝代的太平鼎盛時期,朝廷有能力拿出錢財和糧食救濟災民,那麼事情得到了解決,老百姓不會造反。

如果是在一個朝代的末期,朝廷國庫裡沒錢,無法拿出錢財和糧食救濟災民,面對天下大旱或者洪澇災害,朝廷只能坐視不管,任憑老百姓餓死,這不就是逼著老百姓推翻它嗎?

這就叫失去了天時,從而可以看出一個朝代氣數已盡。

咱們就說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直接原因竟然是因為天氣不好,接連下了好多天大雨,導致他們錯過了去修長城的時間。

錯過時間,按照秦朝的法律,會被斬首,陳勝吳廣等人不想死,最終在大澤鄉起義,從而拉開了反抗秦朝的大幕,引起連鎖反應,六朝貴族趁勢而起,群集響應。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古人常講,做事情要順應天時,就是指的天時的這個層面。

比如華北平原的農民種莊稼,秋季是種小麥的季節,你非得種玉米,那就等著玉米凍死吧,到了種玉米的季節,你非得種小麥,那小麥指定長不好。

所以為了種好莊稼,我們的古人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幫助農民判斷什麼時節該種什麼農作物。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如果你不趕在正確的節氣,種上該種的莊稼,將導致你顆粒無收,等著捱餓。

所以,古代的帝王,都特別注重這一點,甚至他們還在種植莊稼的季節,頒佈詔書,催促老百姓種植。

你像明清兩朝,每年仲春亥日,皇帝便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自下田耕種。

雖然他們是做做樣子,但是實際上卻在起一個表率的作用,告訴老百姓,時間到了,該播種了。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當然,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事情,不只是指這一點,還有方方面面。

咱們就說明朝吧,關於明朝的滅亡,有人說明朝亡於嘉靖,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有人說明朝亡於天啟等等,這些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因為明朝這些後期的皇帝,都失去了天時,他們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兒,所以明朝的氣數慢慢地要盡了。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明明是該上朝處理國家大事的時間,明武宗卻去遛馬鬥狗,去豹房裡淫樂,明世宗嘉靖帝在上朝的時間,跑去西苑修醮求仙煉丹,萬曆皇帝幾十年不見自己的文武百官,躲在後宮裡聽小曲抽大煙和妃子玩樂,天啟皇帝做得更絕,把朝廷大事兒交給太監魏忠賢,自己跑去做木工活。

這就是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兒,也就失去了天時,明朝氣數將盡,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如果明朝後期的皇帝,都能順應天時,該上朝的時間就去上朝,該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處理國家大事,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有吃有喝,明朝會那麼快就滅亡嗎?李自成張獻忠那些人,會起來反抗嗎?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二、地利

地利也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指土地生產的財富,二是指戰略上的有利地勢,比如軍事上的。

第一個方面,土地生產的財富。

我們看春秋戰國時代,為什麼秦國楚國這樣的大國整天兼併小國,目的就是兼併他們的土地,擴大自己的實力。

因為你佔領的地盤大了,能種的糧食就多了,能養活的人口就多了,能打仗計程車兵也就多了,你的實力也就更強了,別人不但不能欺負你了,你還可以欺負別人了。

其實這就是佔有地利,如果一個朝代,連邊疆的土地都守不住,那麼這個朝代氣數將盡了。

還是拿明朝來說吧,原來的時候,東北的努爾哈赤只有十三副盔甲,手底下只有幾百個人,實力極為弱小,明朝朝廷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可是後來呢,努爾哈赤在東北不斷兼併小部落,兼併土地,實力逐漸壯大。

等到努爾哈赤佔領統一東北各個部落以後,他的實力大增,開始去打西邊的蒙古,兼併蒙古草原的土地,有了土地,努爾哈赤就有了戰馬,有了人口,最終就有了滿清的八旗鐵騎。

最終,努爾哈赤有了跟明朝決戰的實力,雖然薩爾滸之戰的時候,明朝的兵力仍然佔優勢,可是滿清的戰馬更優良,滿清鐵騎在戰鬥力上佔優勢,最終打敗了明朝。

從而努爾哈赤幾乎佔領了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和東北地區,以前這可是明朝的地盤。

用漢武帝的話說,攻守之勢異也,

以前是明朝主動進攻,有地利上的優勢,後來是滿清在地利上有了優勢,明朝只能撤到山海關以內。

再比如,明朝跟滿清打仗,跟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打仗,為什麼老是打不過,老是望風披靡呢?

最大的原因是明朝缺軍餉啊,從而養不起那麼多兵,明朝末年,不但兵少,還都是老弱病殘。

根本上是因為明朝的國庫裡沒錢。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明朝的國庫裡為什麼沒錢?因為收不上來賦稅。

明朝為什麼收不上來賦稅?因為老百姓沒有土地了,土地被藩王、大地主、大官僚等等給兼併了。

朝廷不向兼併土地的藩王、大地主、大官僚收稅,只向農民收稅,可是農民又失去了土地,所以明朝後期,收上來的賦稅越來越少,國庫越來越窮。

很多人都說,張居正改革,是為明朝續了幾十年的命。

因為張居正搞什麼一條鞭法,就是針對土地兼併和稅收問題的,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至少收的稅多了,國庫充盈了,朝廷有錢了。

萬曆年間,他能搞起萬曆三大徵,還不是張居正當內閣首輔的那十年,給他打下的基礎,國庫裡有錢,就有軍餉,就能養兵,就能打仗。

可惜張居正的變法,在他死後,被萬曆皇帝廢除了。

張居正的變法,就是在竭力地為明朝創造地利,創造財富。

萬曆皇帝廢除張居正變法,明朝又回到土地兼併上了,那麼,明朝也就失去了地利,也就氣數已盡了。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地利的第二個方面,就是軍事戰略方面。

這個就太容易理解了,咱就說明朝的山海關,是阻擋滿清的最重要的一座關隘。

可是明朝守不住,那它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再比如長江天險,對於東吳的孫權來說,是國防線上最好的屏障,曹操就曾經在赤壁之戰,敗給孫權和劉備聯軍。

原因當然是曹操的軍隊不熟悉水戰,對於他的八十萬大軍來說,長江就是地形不利。

可是西晉的時候,怎麼晉朝就把東吳給滅了呢?

因為晉朝的大船更厲害了,而且晉軍早已經滅了蜀國,從長江上游順勢而下,東吳就失去了地利優勢,氣數已盡,不久便滅亡了。

再比如,關羽為什麼一定要北伐襄陽樊城?因為當時襄陽樊城在曹操手裡,曹操隨時可以從襄陽樊城發兵攻打荊州南部,曹操那邊佔據巨大的地理優勢。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在王朝更迭的過程中,一座城池的得與失,也許就是決定這個王朝存亡的關鍵。

比如安史之亂的時候,張巡為什麼寧肯吃了睢陽全城的百姓,也要死守睢陽?

因為當時唐朝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

賦稅

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睢陽快速失守的話,安史叛軍佔領淮河、長江流域,唐朝將無力再平叛,將會滅亡。

可以說,張巡以七千士兵,和睢陽全城百姓的性命,將氣數將盡的大唐帝國,又給救了回來。

這也是地利的重要意義。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人和

人和這個最容易理解了,古代有很多講人和的道理和名言。

比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比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一個朝代,出現了失民心的情況,而且越來越嚴重,那這個朝代離氣數已盡也就不遠了。

歷朝歷代,哪個不是因為失民心而滅亡的呢?

秦朝末年有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年有赤眉軍,東漢末年有黃巾軍,隋朝末年有瓦崗起義,唐朝末年有黃巢起義,北宋末年有宋江方臘起義,元朝末年有紅巾軍起義,明朝末年有李自成張獻忠,清朝末年有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等等。

只要哪個朝代農民起義突然此起彼伏,那就是失去民心了,那就是失去人和了,那就是氣數已盡了。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當然,對於一個朝代來說,失去人和,還有更具體的表現。

比如,開始立小皇帝,東漢、西漢、清朝,都是從立小皇帝開始,氣數已盡,走向滅亡的。

再比如,西漢、隋朝的外戚專權,唐朝、明朝的宦官專權,等等。

一個正常的朝代,如果讓不該在那個位置的人當權,則就是失了人和,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就像明朝,土木之變,明英宗御駕親征,導致明朝五十萬精銳大軍全軍覆沒,明朝自此由盛轉衰,還不是因為大宦官王振專權跋扈導致的。

朝代更迭,往往說前朝氣數已盡,氣數究竟是指什麼?天時地利人和

崇禎時期,一直搞不定李自成的闖軍,原因是崇禎不信任手底下的大臣,讓一幫宦官監軍,掌握兵權,他們哪裡懂什麼軍事呢。

所以失了人和,也是氣數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