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崛起絕非意外,橫掃六國統一中原是必然之勢

學過歷史的小夥伴應該知道“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在開國時實行了分封制。在東周時,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最初有兩百多個國家,然後出現了春秋五霸,而後又有了戰國七雄。秦國在春秋時期明明只是一個無名小國,卻為何能在戰國時期成為後起之秀,橫掃六國,統一中原,結束了這長達五百多年的分裂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秦國連續出了六代明君,使得秦國從一個小國擁有了強大的國力。

大秦帝國的崛起絕非意外,橫掃六國統一中原是必然之勢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孝公開始的三代明君,看看這些明君如何力挽狂瀾,讓大秦帝國成為“一代新星”,成為一個前無古人的強大帝國

第一位,秦孝公

大秦帝國的崛起絕非意外,橫掃六國統一中原是必然之勢

秦孝公繼位時只有二十一歲,此時的秦國國力可以說是根本入不了其他諸侯國的法眼,可謂是一塌糊塗,是秦國最窮的時期。孝公繼位後,求賢若渴,更是唯才是用。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孝公重用了商鞅,而商鞅也不負孝公所望。在孝公時期,遷都咸陽,實行變法圖強,如果沒有孝公的鼎力支援也許也就沒有後世的商鞅變法,更沒有商鞅的城門立柱取信於民這一段後世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了。

變法中又以軍隊,耕作,法律為重。軍隊中不再是以前一味的世襲公爵制度,變成了以人頭定軍功,以軍功定爵位的新氣象,讓平民百姓也有了加官進爵的機會,這一舉動讓士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秦國軍隊計程車氣大幅度提升,成為了一隻虎狼之師。耕作中實行獎勵制度,也就是我們現代說的多做多得,這也如軍隊的制度一般,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大力發展了農業,不像是以前的不管如何勞作還是所得不多。眾所周知,商鞅是法家的學者,法律可以說是變法的根本所在,新法的推行大量的減少了偷盜,搶劫,減少了山賊的數目,在動盪的年代裡做這類事情大多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有一個安定的生活誰又肯去做那雞鳴狗盜之事呢。不止於此,新法還加強了地方與中央的聯絡,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變法推行後,秦國路不拾遺,軍隊和農業得到了大力發展。給秦國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沒有商鞅或許會有張鞅,李鞅;但是沒有孝公也就沒有了商鞅才學的施展,更沒有了新法的推行,秦國在魏國稱霸的時期就亡國了,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被淹沒,不得被人們所知。

第二位,秦惠王

大秦帝國的崛起絕非意外,橫掃六國統一中原是必然之勢

如果說秦孝公是秦國最窮的時期,那麼秦惠王時期可以說是秦朝最為艱難的時期了。在孝公時期的變法有了成效之後,崛起許多新貴族,老貴族的權勢遭到侵犯,逐漸起了爭鬥,形成了內部消耗。以齊,楚,魏為首的幾大諸侯國對這個剛剛還在成長的“小國”開始重視,三大諸侯國的實力依舊遠高於秦,甚至還出現了以周天子為首的合縱抗秦,而秦國剛崛起的新軍是否能所向披靡還未知,這可謂是內憂外患。

雖說新舊貴族的矛盾越來越深,可變法依舊在進行,此時的商鞅已經統攬了軍政大權。為了與商鞅對抗,舊貴族們想方設法的誣陷商鞅,說其謀反,最終戰死,屍體被運回咸陽車裂,全家老小遭受牽連。如此看來,肯定不能說秦惠王是一代明君。真相可遠不止與此,惠王的眼光放的相當長遠,不至於當下這位名臣的得失,而是打算將計就計。後來,惠王給商鞅平反,藉此機會將舊貴族一局掃除,結束了內憂。在商鞅死後變法依舊在進行,而且更進一步,秦軍的實力也達到了又一個新的巔峰。

當政期間又啟用了一位賢相——張儀,張儀這位縱橫家,可以說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大秦帝國的崛起絕非意外,橫掃六國統一中原是必然之勢

就如同孝公與商鞅一般。張儀也不負惠王所託,遠赴他國遊說,實行遠交近攻的方略,開疆裂土。惠王在位期間向四方進軍,東出函谷,擴大了秦國的版圖,為秦一統天下打下了地理上的優勢。

第三位,秦武王

大秦帝國的崛起絕非意外,橫掃六國統一中原是必然之勢

秦武王雖說舉鼎而死,有點小愚。但是在位期間聯合越國,對抗楚國,平定蜀亂。經濟上疏通河道提供,修建橋樑。軍事上選擇多名尚武將領,加強軍隊實力。在武王的治理下,連年征戰的秦國有了可以休養生息的機會。所有武王的功是大於愚的,可以說是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