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兩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存續時間較長的大一統王朝,兩漢的國力也是非常強盛,所謂“強漢盛唐”,強大如匈奴,被漢朝打的遠遁漠北,漠南無王庭。“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也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我們整個民族都以漢作為民族的名字。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然而,近來讀史書發現,東漢王朝居然和羌人進行了長達百年的鬥爭,最終也沒有解決羌亂的問題。羌人不論從人口數量,文明程度以及戰鬥力都比匈奴差得遠,東漢為何卻被羌人拖垮了呢?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漢羌百年戰爭

曠日持久、消耗巨大的漢羌百年戰爭,並不為人所熟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聊。羌人本是和匈奴聯合,漢武帝打擊匈奴後,鑿通西域,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絡。

漢宣帝時代趙充國就對屢次犯邊的先零羌進行就地打擊,漢光武帝時代的馬援亦是如此,當時漢朝國力強盛,對付小小的羌人自然不在話下。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第一次羌亂,發生在漢和帝時期(97年-106年),雖然小規模的叛亂很快被鎮壓,但羌人卻此起彼伏,前後持續十餘年的時間。東漢朝廷為了鎮壓羌亂,在帝國邊境屯兵二十多萬,消耗二百四十多億軍費,幷州、涼州幾乎被掏空。

第二次羌亂,發生在漢順帝永和(136年)之後,羌人當時的叛亂波及東漢西北大範圍地區。幷州、涼州、幽州、冀州都受到侵擾,朝廷再次耗費八十多億進行平叛,暫時穩定了局面。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第三次羌亂,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漢桓帝、漢靈帝期間,張奐、皇甫規、段熲“涼州三明”的名號響徹西北,然而國家仍然耗費了四十四億。持續近百年,耗費幾百億軍費,然而實際上羌亂從來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不但羌亂沒有解決,在涼州、幷州等地,卻出現了韓遂、馬騰、董卓這樣的軍事強人,他們要不割據一方,要不就禍亂朝廷。爾後,就出現了涼州叛亂,東漢朝廷也就此被墜入了深淵。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東漢朝廷應對失措

東漢國力並不弱,為何始終沒有能夠解決羌亂問題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東漢的建國形勢。此處的觀點出自錢穆先生《國史大綱》,錢穆認為東漢的國力不如西漢,最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因為西漢建都長安,而東漢建都洛陽,具體詳細引述如下。

自先秦至秦國統一六國,中國先民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黃河流域。西部上游武力較優,東部下游文化、經濟更發達。西漢建都關中長安,東方的文化、經濟不斷向西部輸送,與西方武力相凝合,繼而從長安向西北延伸。這就是西漢驅逐匈奴,開拓西域的根源。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西漢的立國姿態,是協調的、動的、進取的。反觀東漢,其立國姿態常是偏枯的、靜的、退守的。究其主要原因,因為東漢建都洛陽,東方的經濟、文化不再向西移動,也不免於轉弱。東西兩方人口密度不調節,社會經濟容易發生動搖,因此小小的西羌之亂,成了東漢的一大痼疾。

第二,東漢中央政府之內耗。東漢中後期,由於皇帝短命、夭折,外戚、宦官輪流掌權,導致朝廷陷入巨大的紛爭,不是皇帝聯合宦官殺外戚;就是士大夫聯合外戚謀誅宦官,最終衍生出兩次“黨錮之禍”,東漢整個朝廷陷入巨大的分裂!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另外,儘管屢戰不利,東漢中央仍堅持從關東調兵鎮壓,而不就近啟用涼州豪傑,這未嘗不是鎮壓羌亂花費巨大的重用原因。棄涼州、內遷邊民之議因東漢擔心涼州豪傑造反而作罷,仍清晰地反映出東漢內部東西的嚴重隔閡及關東朝廷對關西豪傑的忌憚。

第三,漢族官吏對於羌人的剝削與壓迫。東漢朝廷在平定羌亂的過程中,居然多次有人提出捨棄涼州。並將涼州邊民全部內遷,而且朝廷所用涼州地方官吏多為關東人(太守令長,畏惡軍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禍不及我家,故爭郡縣以內遷。

東方的護羌校尉、地方郡守長官既然多位東方人,所以對於羌人多所壓迫和奴役。羌人“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時諸降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不但官吏欺壓羌人,郡中的漢族豪強也奴役羌人,所以造成民族關係緊張。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錢穆先生認為,西邊的羌亂,東方的饑荒(黃巾起義)是導致東漢分裂滅亡的兩大原因。西漢打的匈奴滿地爪牙,東漢卻被羌人拖入泥潭,不能說是國力不行或者羌人太強,只能說是東漢自身應對失策!

羌人比匈奴差得遠,為何東漢和羌人打了近百年,最終卻被拖垮?

國史大綱

檢視

參考文獻:錢穆《國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