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劉邦的老鄉那麼多,為何盧綰成了異姓王,且是唯一的異姓王?

《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私纂的史書,其史料來源極為龐雜,既有他在任職期間見過的史料,也有他從百姓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中整理出來的,還有他從功臣後代那裡打探來的。

對比班固編纂的《漢書》,我們能夠發現,漢初的某些史料,司馬遷是沒見過的。

荊王劉賈,高帝從父兄也,不知其初起時。——班固《漢書·荊燕吳傳》

《漢書》中清楚地交待了,荊王劉賈是漢高祖劉邦的叔伯兄長,而在《史記》中,對劉賈身份的記載則比較模糊。

荊王劉賈者,諸劉,不知何屬。——司馬遷《史記·荊燕世家》

為什麼東漢時的班固能夠弄清劉賈的身份,早於班固一百餘年的司馬遷反而弄不清劉賈的身份呢?

原因只有一個,即班固看到過司馬遷未曾見過的史料。

同樣的,司馬遷搞不清燕王劉澤的出身,而班固卻清楚地寫明,劉澤是劉邦的堂弟或堂兄。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除劉賈、劉澤以外,應該還有很多史料是司馬遷未曾見過的,這其中就應當包括漢初諸位反王和反將,如韓王信、淮陰侯韓信、燕王盧綰、陳豨等。

追隨劉邦的老鄉那麼多,為何盧綰成了異姓王,且是唯一的異姓王?

或許因為謀反,漢的掌權者出於厭惡心理,將這些人的出身和功勞等資料給滅失了,而其他功臣也為了劃清界限,不去談論這些人的能力和功績,久而久之,這些人的功勞就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了,司馬遷也打聽不到,只能盡全力去搜集整理他見過的資料並整理成文,這便是我們今天讀到的《史記》。

具體到盧綰,之所以能在漢五年年末便被皇帝劉邦立為燕王,肯定是因為盧綰的功勞大,除封王外,已賞無可賞。

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功臣對盧綰的評價極其一致,「功最多」三字雖有水分,但應與事實相去不遠。

盧綰的功勞大抵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便是作為最高武官,追隨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

高皇帝元年,春,沛公為漢王,之南鄭。秋,還定雍。丞相蕭何守漢中。太尉長安侯盧綰。 御史大夫周苛守滎陽。——司馬遷《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戲下分封中,劉邦被立為漢王,有了根據地的漢,很快就完善了國家制度。

劉邦是漢王,蕭何是丞相,盧綰是太尉,周苛是御史大夫。蕭何、盧綰、周苛三人即是漢的第一代三公,作為太尉的盧綰,則是武官之首。

其後的幾年裡,作為最高武官的盧綰,雖未獨自領兵,但卻一直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其功勞,當不弱於蕭何治理關中和周苛守滎陽前線。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常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綰封為長安侯。長安,故咸陽也。——司馬遷《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而據班固編纂的《漢書》,太尉盧綰應當不僅僅是被漢王劉邦親近,還應是漢王劉邦的智囊。

即帝位,交與盧綰常侍上,出入臥內,傳言語諸內事隱謀。——班固《漢書·楚元王傳》

劉邦即皇帝位以後,劉交和盧綰二人還能經常跟劉邦一起密謀天下事,可知劉邦做漢王時,劉交和盧綰該是怎樣的智囊。

此為盧綰第一方面的功勞,即始終以最高武官的身份追隨劉邦。

追隨劉邦的老鄉那麼多,為何盧綰成了異姓王,且是唯一的異姓王?

盧綰第二方面的功勞,則是獨自領兵,在外征伐。

縱覽整部《史記》,漢初有機會獨自領兵征伐的,也僅韓王信(滅韓國)、韓信(滅西魏、代、趙、齊、協漢滅西楚、降燕)、張耳(滅代、趙)、盧綰(滅臨江、協漢滅西楚)、劉賈(協漢滅西楚、降九江)、彭越(協漢滅西楚)幾位而已。

這其中,韓王信名義上屬韓,是韓的太尉,張耳、彭越本就是一方諸侯,僅韓信、盧綰、劉賈三人是劉邦嫡系,三人也先後封王,韓信於漢四年被立為齊王,盧綰於漢五年被立為燕王,劉賈於漢六年被立為荊王。

對照韓信和劉賈,可知,韓信被立為齊王,固然有韓信脅迫劉邦的原因,但其功勞足以封王,故而擊敗項羽之後,劉邦雖收了韓信的兵,卻保留了韓信的王。

劉賈被立為荊王,固然有其姓劉的原因,但其戰功也將就巴巴可以封王。

跟韓信、劉賈比起來,盧綰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此,盧綰也可封王。

當然,除功勞以外,盧綰之所以能被封王,還因其漢的最高武官,戰爭結束,劉邦不需要一個橫亙在自己和軍隊之間的最高武官了,所以打發盧綰去燕地做燕王,燕地背靠匈奴,盧綰又有軍事才華,可以為漢守衛北疆,此乃人盡其才。

追隨劉邦的老鄉那麼多,為何盧綰成了異姓王,且是唯一的異姓王?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荊燕世家》、《史記·楚元王世家》、《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魏豹彭越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漢興以來名臣將相年表》、《漢書·荊燕吳傳》、《漢書·楚元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