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後生反骨?”,忠奸誰可辨?——淺談蜀漢名將魏延

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成書以來,明代作者羅貫中以精湛幹練的手法總共描寫塑造了1191個人物,其中武將436個,文官451個,漢、三國以及晉皇族後裔、後、妃子、宦官有128人,黃巾起義者,鮮卑,烏桓及南蠻等有67人,還有其他各色人物109人。全本《三國演義》以男性角色為主,爭雄鬥狠,足智多謀,形象生動,熠熠生輝。書中有六十多名的女性角色,除了蔡琰、曹娥、李香春等有名有姓,有名無姓除了貂蟬之外,其他女性幾乎是有姓無名或者無名無姓,也是一個側面赤裸裸反映出封建時代”男尊女卑“的現實寫照。

在東漢亂世,三國群雄逐鹿的大背景之下,且不談魏國“五子良將”,蜀漢“五虎上將”,吳國”十二虎臣“的驍勇武力,誰與爭鋒,今天我們從明代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小說描述和西晉陳壽《三國志》的官方歷史角度來聊聊被蜀漢排斥出”五虎上將“之列的漢中太守、鎮北將軍、涼州刺史、都亭侯——魏延。

“腦後生反骨?”,忠奸誰可辨?——淺談蜀漢名將魏延

《三國演義》中,第四十一回描寫到魏延的第一次出場,“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

‘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

‘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其後大家都熟知,因追趕劉備不及,後來就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

其實從此處已看出,魏延的第一次出場是為迎仁德愛民的劉備而來;《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中的出場描寫則是綜合概括了魏延的平生主要事蹟。而後人常說的魏延“腦後有反骨,久而必反”,則是出自於《三國演義》諸葛亮頭一次見跪伏在地因關羽攻取長沙,誅殺長沙太守韓玄,救下黃忠,請功封賞的魏延。當劉備帳下軍士準備擒拿魏延殺頭的時候,可想而知魏延內心是多麼震撼和悲憤:“什麼腦後長反骨?我擒殺韓玄,救下黃忠有功,為何落得要被殺頭的下場?”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

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諸葛亮確認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

當關羽和劉備為魏延求情,諸葛亮又告誡魏延“好生輔佐主公,莫做他想,不然難免逃脫殺頭之禍”的警告,後人皆以熟知的橋段,從此讓魏延心生警戒。羅貫中對於此段描寫硬是為了小說劇情內容的連貫和戲劇性鋪墊後文做了大幅度的增改,既遵循年代史實背景描寫,也為後來魏延伏誅埋下伏筆。當然這一段包括前後諸葛孔明的一些“多智而近妖”的塑造描寫,無非是體現了孔明先生具備“識人先識骨”的選人絕技。

“腦後生反骨?”,忠奸誰可辨?——淺談蜀漢名將魏延

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當然也可由此推斷,孔明是根據魏延的“精神氣度”來決定他有反骨存在。《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表述更為明瞭,“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

矜高

,當時皆避下之。”

魏延既善於養兵,又勇猛過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當時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從中不難發現,魏延的勇猛過人,有才能,但是恃才傲物,個性高傲不合群,才是導致後人誤產生他有反骨,早晚必反的思維邏輯。

這樣的個性無疑對魏延來說是致命的。

魏延自視甚高,目中無人,不聽指揮,常懷怨望,這便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對他時刻提防,其他將領也因此與他隔膜疏遠。

有些事例可以佐證魏延的個性,他的功勞越高,人們對他的戒心疑慮就越重,他給自己挖掘的墳墓就越深。有些事例可以佐證:在

取西川攻雒城之時,他為與黃忠爭功,違反龐統要他攻打鄧賢寨的軍令,擅自主張先打本來由黃忠負責的冷苞寨,結果是大敗,自己也險些喪命。諸葛亮出師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經子午谷偷襲長安的建議未被謹慎的諸葛亮採納,他一直懷恨於心,耿耿於懷,以致後來在進軍祁山途中慫恿陳式違背諸葛亮指令冒險進入箕谷,損失諸多人馬。

後面當北伐陷入困局,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難以取勝,收復中原遙遙無期,最終病逝於五丈原,而在此刻魏延又被自己的個性所拖累。為了爭奪北伐的主導控制權,與長史楊儀開始爭權奪利。多年來,為蜀漢奠下諸多汗馬功勞,身兼多職的魏大將軍已成為北伐的主力人物,而偏偏就是這個長史楊儀,和自己勢同水火,處處作對。

當尚書費禕到魏延寨中傳達楊儀退軍命令並要求魏延斷後,魏延不掩飾自己對諸葛亮的抱怨和對楊儀的蔑視。他說:“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

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又說:“丞相當時若依我計,取長安久矣

吾今官任前將軍、徵西大將軍、南鄭侯,安肯與長史斷後!”在諸葛亮逝世國內局勢未穩的情況下,堅持繼續北伐是極不明智的,以職位之高而拒絕接受統一指揮更是極大的錯誤。

“腦後生反骨?”,忠奸誰可辨?——淺談蜀漢名將魏延

在魏延與楊儀分別上表攻擊對方反叛時,蜀漢朝廷卻沒有一個人替魏延講話。不僅吳太后不相信魏延的表奏,蔣琬、董允等大臣也都一致認為反叛者只能是魏延而不會是楊儀,蔣琬甚至說:“臣願將全家良賤保楊儀不反,卻實不敢保魏延。”當追上魏延的馬岱砍下魏延頭顱交給楊儀時,

楊儀起身用腳踏踩魏延的頭說:“庸奴!還能幹壞事嗎?”後面魏延三族全被誅殺。

其實魏延並沒真想反叛蜀漢,主要是不服楊儀統轄,《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裡說道,“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他沒有帶領部隊北上投奔司馬懿而是還要南下要回成都要與楊儀當面對峙,且上表朝廷攻擊楊儀,便很能說明問題。而楊儀“稟性過急,不能容物”,也是加深與魏延矛盾的重要原因。楊儀後來因怨望朝廷被貶為庶民而羞慚自刎,此為後話,也為我們認識楊、魏矛盾提供了一種參照。然而,無論魏延有何種理由,在諸葛亮逝世後迫切需要上下一心團結對敵以穩定蜀漢政權的形勢下,魏延公然製造分裂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他的被殺也是罪有應得。

綜上所述,魏延終究沒有造反的史實依據,因個性問題終導致殺身之禍,也確實是蜀漢後期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