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擇言,咎由自取——淺談蜀漢長史楊儀

如果說魏延因恃勇居功,性情傲慢,那麼與魏延同殿為臣的丞相府長史——楊儀,也可謂是小人得志,好不到哪裡去,《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裡諸葛亮認為楊儀性情急躁,胸襟狹窄。魏、楊二人勢同水火,勢不兩立。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深愛魏延勇武,楊儀才幹,常常遺憾二人不和睦,但又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去壓制對方。就此也滋長了楊儀的劣性,最終是禍自口出,被朝廷流放貶為庶民,後憤憤不平,公開指責批評朝廷,言辭激烈,被朝廷捉拿,自刎收場。

回顧楊儀的生平,《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裡記載頗為明確。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建安年間,本為荊州刺史傅群主簿,後私自投奔關羽,被關羽認為功曹。後來在西川見到劉備,劉備跟他談起軍國大計,討論政治得失,備受劉備讚賞,徵召他為左將軍兵曹掾,劉備當上漢中王后,楊儀被擢為尚書。劉備稱帝后,東征東吳,楊儀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降職,擔任弘農太守。

口不擇言,咎由自取——淺談蜀漢長史楊儀

為何會與上司劉巴不睦?

至於降職的原因不得而知,估計就是二人之間有一點性格上的矛盾,這一點肯定是楊儀沒有看到劉巴作為上司時手中所掌握權力的結果。

能得到閱人無數的劉備和諸葛亮的賞識,楊儀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劉備的賞罰分明,楊儀的過錯應是顯而易見的,至於降職原因,《三國志》沒有明說。

蜀漢建興三年,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代行相府事宜,準備南行。建興五年,跟隨諸葛亮到漢中,到建興八年,被升為長史,同時兼任綏軍將軍。

諸葛亮出征經常讓楊儀做計劃部署,楊儀也是很快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所以連諸葛亮都很欣賞楊儀的才能。

而講到他的無德和小人行徑,就不得不提到《三國志》裡說楊儀的“性

狷狹”,翻譯為偏急而狹隘,也可稱之為心胸狹隘,無容人之量,氣量狹窄。楊儀在擔任長史期間,與魏延的關係“勢同水火”,以二人之個性,彼此並不相容,楊儀從來不願意恭維

魏延。諸葛亮愛惜兩人的才能,幾次三番當和事佬,勸和要以北伐要務為重,兩人也彼此壓住心火不敢爆發。諸葛亮死後,這座壓抑已久的火山終於大爆發。

口不擇言,咎由自取——淺談蜀漢長史楊儀

魏延不滿諸葛亮把兵權臨時交給楊儀,氣勢洶洶要找楊儀算賬,後來魏延手下士兵譁變,魏延帶著幾個兒子逃到漢中被隨後楊儀指使的馬岱追殺。馬岱將魏延人頭交給楊儀,楊儀的小人行徑暴露無遺,楊儀把魏延的人頭狠狠踩了幾下,邊踩邊罵:“庸奴!復能作惡不?”隨後,又向劉禪告發魏延,導致魏延三族被誅。

魏楊之爭的結果以楊儀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楊儀也沒有得意多久,他和魏延的爭執是為了丞相大位和北伐的大權。回到成都給諸葛亮發完喪後,劉禪根據諸葛亮遺囑把大權移交給蔣琬,而楊儀只是撈到了一箇中軍師的虛職,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利。依他“

狷狹”的個性,哪裡能咽得下這口氣,但是又無可奈何。終於有一日,忍不住向當年一起對抗魏延的戰友費禕吐露了心聲:“以前丞相去世的時候,我如果舉兵去投魏國,今日的處境哪裡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費禕是個原則性很強的人,他跟楊儀有本質的不同。對抗魏延,楊儀是為私,而費禕則是為公。因此轉過天就報告給了劉禪。劉禪勃然大怒,想要斬了楊儀,結果是一直遭受楊儀妒恨的蔣琬為之求情,說楊儀縱然有錯,但在跟隨丞相多年北伐,勞苦功高的份上貶為庶人。

口不擇言,咎由自取——淺談蜀漢長史楊儀

楊儀這才逃過一死,最終被流放到了漢嘉郡,削職為民。到了流放地的楊儀仍不思悔改,再次公開批評指責朝廷,語氣措辭十分激烈,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被下獄,在獄中自殺,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在流放四年後,回到成都生活。

後來有人據此論斷要造反的其實不是魏延而是楊儀。但其實理由太過牽強,楊儀不過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發發牢騷罷了,未必真有造反的心思。退一步說,就算他真的手握兵權在當時就造了反,那麼他的下場註定會比魏延更慘,理由是他在蜀軍中沒有任何軍功威望,沒有號召力,也沒有自己的黨羽,這點他不可能跟魏延相比。所以說,他的“舉軍投魏”實為無稽之談,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不過楊儀最終還是為他的口不擇言和

狷狹”的個性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最後再給楊儀覆盤,他這一生跟對了主人,有了施展才華報復的機會,本來是能得到善終和好的發展空間,可他卻私慾膨脹,削尖腦袋鑽營取巧那點蠅頭小利,受到挫折就心態失衡,怨天尤人,過於自以為是了。以陳壽《三國志》對楊儀的一番評價作為本文終結:“楊儀以當官顯,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對於像楊儀這樣的人物,諸位看官如有不同見解可在下方參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