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扁豆麵

古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從古到今,祖先們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生活的智慧無處不在。

春耕時節,在山上留幾塊墒情不好的地塊,待種完小麥、豌豆後,田把式們急忙套上騾子出門,在留下的那幾塊地裡種上耐旱、生命力強的扁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時間這個萬物摯友的催動下,到了秋天,往往能收穫幾鬥扁豆。

懷念扁豆麵

一部分扁豆秋收後就賣了,用來補貼家用。一部分則存起來,製作美食。在吃的法則裡,祖先們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他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祖先的成果,透過口耳相傳,代代傳承。

扁豆也能做飯。做之前,挖一小碗扁豆,盛在簸箕裡,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地顛,扁豆像聽話的孩子一樣在簸箕裡跳著舞。比較輕的雜質被顛出去,留下的全是飽滿的豆粒,再挑挑揀揀,將一些石子或者小土塊扔掉,剩下乾淨的,放在盆裡清洗乾淨。

西北人愛吃麵,幾乎每頓飯都離不開面。和麵、揉麵、擀麵也就成了西北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面擀好後,燒熱鐵鍋,倒入扁豆,再放入適量的食用鹼,加入水。雖是少許的鹼,作用可不小,既可以讓扁豆上色,又容易讓扁豆煮爛。鍋裡的水燒開後,將擀開的面切成斜格格麵條,勻稱地撒入鍋裡。這時候,一灶旺火最讓麵條出彩。

麵條煮熟後便起鍋。在勺子裡倒入胡麻油,放在火苗上燒,西北人稱之為煉油。油燒熱後,抓一把羊鬍子(一種植物的花),連同蔥段放進鍋裡,準備熗鍋。瞅準位置,貼近目標,將熱油精準無誤地澆在羊鬍子和蔥段上。每澆一下,呲一聲,每澆一下,呲一聲,羊鬍子和蔥段受熱後發出聲響,也釋放出特有的香味。

懷念扁豆麵

一時間,狹窄的房屋裡,瀰漫著濃濃香味,直往鼻子裡鑽。一鍋扁豆麵,撒入提神的香菜、鮮嫩的韭菜,再配上酸辣清冽的泡菜,一家人圍著桌子,端著碗吃起來。忙忙夾上一口菜,放入口中,滑溜而爽口。不覺間,兩碗扁豆麵下肚,額頭上滲出一層細汗,頓覺周身舒爽。

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常的扁豆,因祖先智慧的運用、心血的注入,變成了家常美味,代代傳承,延續至今。正是這人間煙火,才讓家的味道濃重而難以割捨。

(作者系寧夏回族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

懷念扁豆麵

【來源:七一客戶端】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