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也“淪陷”?豪擲230億買理財!背後暗藏怎樣的資本局?

“寧王”也“淪陷”?豪擲230億買理財!背後暗藏怎樣的資本局?

這兩天,萬億“寧王”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議。

起因是6月27日的一份公告,公司打算用不超過230億元,“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投資產品”。

而就在不久前,寧德時代剛剛完成了一輪450億的定增,這相當於錢剛到賬就拿一大半去買了理財產品?

其實上市公司買理財也不是啥新鮮事。

遠的不說,以557元發行價創下A股最貴新股紀錄的禾邁股份,IPO總共募資了55億元,結果上市首日便斥資45億買理財……找誰說理去?

當然,上市公司買理財,有些是真理財,而更多的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這背後的局深著呢!

錢太多花不完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一般可以分成幾個情況。

第一種,上市公司的賬面資金相對充裕,而且未來會有新專案需要資金投入,但是當下這錢又用不到,又不能“還回去”,所以就會暫時買入理財,補貼一下財務。

目前來看,寧德時代應該是屬於這種,還算在合理的範疇。

但需要警惕的是,這些資金的理財時間不宜過長,要是變成了常年理財資金,那這樣的融資就與初衷背道而馳了。

此時投資者就該想想,這家公司是否有投資的價值。

主業還沒理財賺的多

第二種情況,公司的主業經營並不好,與其投入更多資金,還不如找點理財產品買買,多少還能賺點錢。

這種就屬於純“擺爛”,典型代表紅蜻蜓。

這家公司雖然業績很爛,但賬上卻挺有錢,常年保持著15~20億的資金。

以2021年為例,其中包括了8。65億的現金,以及9。2億元的理財,合計17。85億,佔總資產的比例高達近40%!

你以為這是偶然現象?人家可是自打上市就奔著理財去了。

2015年IPO到手9。74億元,幾年一通操作下來,這筆錢一分沒少,反而增加至今年3月的9。90億元。

沒辦法,誰讓比起主業賣鞋,理財更賺錢呢?

2021年,紅蜻蜓的淨利潤只剩2000多萬,而其中利息收入、理財收益就貢獻了3/4!

像這類公司,就別指望其股價上漲了,但比起接下來這一類,那也是眉清目秀得多。

眼花繚亂的“理財局”

第三種情況是最可怕的!

上市公司看似購買了理財產品,但實際資金投向卻輾轉進了大股東的腰包!

典型代表便是近日剛被立案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澤達易盛。

才上市不到兩年,年報就被非標了,而且這裡面是大有乾坤!

其中問題最大的,便是一份賬面價值為1億元的理財計劃。

澤達易盛投資理財,最早要追溯到2020年,當時發起了兩份資產管理合同——鑫通 1 號和鑫福 3 號,合計1億元。

按照原合同的約定,這兩個產品均為單一產品,債權類資產投資比例不低於 80%。

但是產品剛成立,內容很快就被改了!性質由固收變成了權益,風險等級、投資年限,也從R2(低風險) 、5年,變成了R5(高風險)、10 年。

而這1億元的理財,最終全部投向了一家名為和鑫商盈的公司。

有意思的是,這家公司成立時間幾乎與上市兩個資管合同一致,而且實繳資本和參保人數均為0,這不就是一個空殼公司嘛!

那麼這和鑫商盈究竟什麼來頭呢?根據公開資訊顯示,這家公司背後有兩個股東——彩達通訊和鑫鈺科技。

而這兩家公司的地址,居然與澤達易盛一模一樣!是巧合嗎?

和鑫商盈往下追溯,又投資了一家名為“玥鈺資訊”的公司,這家公司的法人陳豔,同時還擁有另一家名為“觀滔智慧”的公司。

而這個“觀滔智慧”,恰巧又是澤達易盛供應商,還是“欠錢不還”的那種。

根據澤達易盛年報中的非標事項顯示,觀滔智慧和觀錦智慧(看名字就知道是“一脈相承”)合計形成了近4000萬元的預付款項,而且是找不到商業實質,可回收性極低的那種。

特別是觀滔智慧,澤達易盛向其採購了4493。75萬元的裝置,實際只收到價值637萬元的裝置,而剩餘部分已經超過了合同約定的交貨時間。

但2021年6月合同簽訂後,澤達易盛就火急火燎地先預付了4269萬元裝置款。

所以上市公司為啥上著杆子“送錢”?

因為觀滔智慧的董事,觀錦智慧的法人、董事兼總經理顏志紅,同時又是一家名為“蘇州浙遠”的公司的董事。

而澤達易盛的實控人之一劉雪松,正是在“蘇州浙遠”任職!

繞了一大圈,終於落到了澤達易盛實控人身上。是不是覺得有點暈?不暈怎麼能顯示實控人高超的資本手段呢?

總之,在這一連串摘不清的關聯關係中,如今這1億元的理財已經是“去向不明”了,而澤達易盛和實控人休想把自己洗乾淨!

所以,你以為上市公司理財就是真理財?背後的資本局深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