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人生在世最基本的活動離不開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其中“吃”是人類攝取能量的唯一途徑,關乎性命的大事,所以古代才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身處同一時代的窮人和富人,兩者間的食譜可謂天差地別。現在有些人看見各種古裝劇裡窮人吃的飯菜雖然不精緻,但還挺健康的,就想體驗一下古人的生活。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但其實很多影視劇都在誤導大家,古代窮人過得苦生活真沒幾個人能受得了,這句話從何說起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窮人食譜慘不忍睹

古人的食譜按照時代不同分開來說各有不同,宋元以前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還沒大面積推廣,土豆、玉米和紅薯之類的高產作物還要幾百年才傳入中國,傳統糧食的產量極低。

底層的農民不捨得拿耕地種菜,所以通常只能挖點野菜吃,即便是農耕制度進化到兩熟制,產量依然低得可怕。黃河流域一畝小麥只能收穫三十多斤糧食,民國時期畝產產量也不超過五十斤。

長江流域的水稻情況好點,但畝產也只是在百斤以下,而且這還沒有扣除交給朝廷的賦稅,最後真正落到窮人嘴裡的糧食,根本就填不飽肚子。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那麼窮人又是怎麼活下來的呢?歐陽修就在《原弊》一文中言辭犀利地指出:普通人家辛苦勞作一整年,最終的收成也只夠幾個月的伙食,其中一部分還要納稅。

等到農閒時,他們就會把之前篩掉的爛穀子、麥殼或稻米殼拿出來當食物吃......這便是古代老百姓真正的生活。秋天時候他們就去野外摘一點橡果、挖些野菜根,囤起來準備過冬。

一旦出現旱澇災害底層人民就要餓肚子,運氣好的靠吃草根和樹皮撐過去,運氣差的就活活餓死。至於電視劇裡看到的白米白麵,根本不可能出現在窮人餐桌上,只有王公貴族才可能吃到。

至於葷食方面更是難得一見,傳統的黑豬根本養不胖、腥味也很大,根本就難以下嚥,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豬是“髒肉”。牛在古代是重要的農耕勞力,即便是政府也不能隨便宰殺,普通人平時吃雞鴨魚肉、羊肉和豬肉更多。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肉類仍然是底層窮人平日裡難得一見的上等食材,只有逢年過節才捨得吃上一口。除了食譜簡陋之外,古代人在吃飯方面的各種習慣,現代人也難以接受。

生活習慣截然不同

在烹飪技術方面,有一個跟古裝電視劇截然不同的點,古代人吃的東西里很少放油和鹽,這兩種今天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調味料,在古代是名副其實的稀缺物品。

人體想要健康是離不開鹽的,可是古代食鹽的產量又極低,所以歷朝歷代的古代君王都喜歡實行鹽鐵專賣制度,將販鹽的權力握在手裡,定價還非常高。

因此過去窮人家買鹽,比今天我們出門下館子還要慎重,所以才會有人在利益驅使下冒著被砍頭的風險販賣私鹽。同樣的道理,油的情況和鹽有點像。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它能為人體提供脂肪酸和熱量,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用五穀煉油的記載,但直到南北朝前後古代人都不習慣用油炒菜,他們從大豆、芝麻等農作物中提煉出植物油後只會拿去點燈,

豬油等動物脂肪可能會出現在食譜上,但也只用在蒸煮當中,《禮記》中曾記載過“炮豚”的做法,先是放在油中炸,直到油浸沒食物才行,說明古人很早就學會了煎炸技術。

不過,直到宋朝煎炸食品才和炒菜一起流行起來,奈何因為糧食產量的限制,油在日常飲食中仍然是一種奢侈品,不亞於今天動輒成百上千元的黑松露。

明清時期,芝麻油逐漸推廣開來,同時人們又掌握了提煉菜籽油和茶籽油的技術,植物油這才走入了尋常百姓家,生活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不吃鹽和不吃油的習慣,口味清淡的人還算容易接受,但古代人每天只吃兩餐,而且不吃宵夜和零食的生活習慣就有點狠了。從漢朝時候起,古代的用餐制度就和個人的社會地位息息相關。

歷史中發生的演變

帝王每天吃四頓飯,王公貴族吃三頓飯,平民每天只能吃兩頓。宋朝詩人宋洪邁的“只把魚蝦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說的就是這種深入人心的飲食制度。

除了吃飯頻率外,吃飯時間也很有講究,大部分古代窮人都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第一餐通常在早上九點吃,名叫“朝食”,第二餐叫做“餔食”、“飧食”,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吃。

吃完飯後再活動活動、做做家務,就該天黑睡覺了,晚上即使餓肚子也要忍著。宋朝因為糧食充足、經濟也發達,朝廷開放了一日三餐制度,但一些窮人依然很難按時吃上三餐。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當然,古代窮人的伙食並非一成不變的,往遠地說,宋元時期扁豆和黃瓜等蔬菜陸續從國外引進中原,白菜和茭白等品種也被勤勞的農民培育出來。

人們的食譜變得豐富了不少,不過主食依然十分緊缺,以往電視劇中的江湖好漢們之所以大口吃肉,並不僅僅是在彰顯豪氣,也是因為米麵等主食緊缺才出現的無奈之舉,所謂的肉也不是牛肉,而是人人厭惡的豬肉。

雖說封建王朝後期已經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但上述咱們也講了低下的糧食產量,很難讓每一個窮人都填飽肚子。明清時期,紅薯和玉米等農作物傳入中國。

它憑藉生長週期短和畝產量高等優勢,取代米麵成為貧苦人家的重要主食,這種現象才有所緩解。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至於油和鹽的問題,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但辣椒和胡椒等調味品的普及,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窮人的飲食體驗。

拿辣椒代替油鹽調味的做法由來已久,近代偉人的桌上就總是放一盤辣椒,湖南四川一帶的人離不開辣椒這一口,一方面是因為他本人就喜歡吃辣,另一方面也是古時的無奈之舉。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看出,窮人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受當時的經濟環境和資源狀況影響,古代我們國內缺少各種食品資源,窮人們手裡的錢只夠勉強維持生存,吃的東西自然令現代人難以忍受。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