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問天”送上太空,她的“金手指”是這樣煉成的

當雷鳴般的掌聲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測試發射大廳內響起時,劉巾傑有一瞬間沒有反應過來,她向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回憶起那一刻,“我一抬頭,才發現大家都在鼓掌,我是慢了半拍的。”

北京時間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隨著01指揮員喊出“點火”口令,擔任此次發控臺負責人的劉巾傑穩穩地按下了紅色“點火”按鈕,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在航天界,這個最後按下紅色按鈕的人被稱為“金手指”,今年33歲的劉巾傑,是文昌發射場發控臺迎來的第一位女性“金手指”。

成為“金手指”,是每一個在控制系統工作的航天人都有的夢想。從走進文昌發射場的那天,到完成這個夢想,劉巾傑用了7年。

結緣航天,“我是半路出家”

與很多從小懷有航天夢的同事不同,劉巾傑其實是個“半路出家”的航天人,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的她,本科和研究生的專業分別是應用數學、系統科學。由於數學理論和程式設計成績優異,劉巾傑在2013年畢業後進入了北京一家研究所工作,很快,就成為所裡的技術能手。如果不是來到文昌發射場,劉巾傑也許會成為一名非常優秀的學者,但一次探親,改變了她的職業生涯,將她與航天事業緊緊聯結在一起。

那時,劉巾傑的丈夫李帆在文昌發射場工作,繁忙的工作讓李帆很少能有時間與妻子聯絡,最誇張的一次,劉巾傑連著好幾天都沒有打通丈夫的電話,“那次他正好處於任務合練時期,我好多天聯絡不上他,雖然他事先跟我打過招呼,但我心裡還是有點兒著急,也感覺有點兒‘奇怪’,是什麼情況能讓他連線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回想起當時自己的不理解,劉巾傑也覺得有點兒“好笑”。

2014年,劉巾傑第一次來到文昌探親,丈夫說帶她去看看火箭,雖然平時在電視上沒少看過航天的報道,但真的站到火箭下的時候,劉巾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震撼,“那一刻的心情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火箭太雄偉了、太壯觀了!”

站在火箭下抬頭仰望的那一刻,對航天事業的憧憬就在劉巾傑心中深深地紮了根。回到北京後,她開始申請工作調動,終於,她在2015年11月,邁進了文昌發射場的大門。

那時的文昌發射場,正處於一個“三新”的狀態:新的發射場、新的火箭、新的人員。

作為新人的劉巾傑,參與的第一次發射任務也恰好是文昌發射場的第一次發射任務:長征七號遙一火箭的發射。當時,她被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資料處理,“因為我的專業是數學,而資料處理又是控制系統中一個比較基礎、入門的崗位,這個崗位需要對各個引數進行監測,透過這些引數可以快速上手,去理解、認識整個控制系統。”

面對新的環境和工作崗位,劉巾傑迅速進入角色,發揮了自己的“學霸”特質。對航天領域不熟悉,她就找來一大堆崗位技術資料,一本一本地研究;理論學得差不多了,她又跑到現場,“纏”著老操作手學習裝置原理;晚上回到家後,她也很少休息,而是繼續加班學習,總結自己的心得體會。

7年磨礪,攻克三道難關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航天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從邁向太空的宇航員劉洋、王亞平,到劉巾傑和她的女同事們,她們在航天領域發光發熱,用自己的故事展現著女性力量。在劉巾傑看來,女性在航天領域得到的每一個機會都來之不易,她告訴記者:“女航天人如果想要被看見,需要跨過三道難關。”

第一道難關便是生理關,“航天領域本來就是一個男多女少的地方,在我們文昌發射場,男女比例超過20∶1,女性因為體力、生理等因素,更多時候會被安排到相對‘輕鬆’的崗位上,不會讓你去挑大樑。”劉巾傑骨子裡湖南辣妹子的性格,讓她決定要突破生理上的關卡。

截至目前,文昌發射場共計執行了18次發射任務,劉巾傑參與保障並見證了17次,可以說,劉巾傑是與文昌發射場一起成長起來的。她唯一錯過的那次發射,是2017年4月20日,搭載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二火箭發射,那天,劉巾傑的兒子安安呱呱墜地,被大家叫作“天舟一號寶寶”。

孩子出生後,劉巾傑很快就重新投入了工作,產假還沒休完,她就“閒不下來”地開始了課題的研究。

休完產假後,她輪轉到了發控前端的崗位,這個崗位執行任務時,需要爬上16層的臍帶塔(一種用於支承測試電纜、加註供氣管道等的固定式或後倒式塔架),臍帶塔到12層後,幾乎需要手腳並用的狀態才能攀爬上去,對大部分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事。而那時的劉巾傑,體重達到了160斤,大體重的壓力下,每天兩次上下臍帶塔使她的膝蓋出現了嚴重的積液,但劉巾傑沒有喊過一聲疼,也沒有缺席過一次任務。每晚回到家,紅外理療儀和膏藥成了她的必備,第二天起床後,她貼著膏藥繼續征服那16層的臍帶塔。

第二道難關是心理關,這種關卡是由內到外的。從最基礎的資料處理到成為“金手指”,劉巾傑也曾有過自我懷疑,在困難面前,劉巾傑說自己也無數次想過放棄,“但有時候放棄了之後,又覺得還是不甘心,想了想還是撿起夢想繼續往前走。”

很多人問劉巾傑,“那個(臍帶)塔你爬不上去,為什麼還要硬爬?這個艙你進不去,要不就算了?”面對這樣的疑問,劉巾傑給出了答案:“如果在每一次困難面前我找理由退縮了,我就沒有辦法證明,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更沒有機會走進大家的視野。更多人會覺得‘女同志嘛,嬌嬌氣氣的’,就會戴著這種有色眼鏡。我要證明我可以,我跟男同志是沒有差別的。”

跨過了前兩道關卡,是不是就有機會成為“金手指”?劉巾傑告訴記者:“克服了前兩個困難,只能證明你跟別人沒有差別,還不足以走上‘金手指’的崗位,你要給大家更有力的說服。”

在劉巾傑來到文昌發射場後的7年間,她把控制系統每一個崗位幾乎都輪了一遍,從資料分析及應用、處理,到熟悉火箭原理,她在每個崗位都表現優異,成長為負責人。

把“問天”送上太空,她的“金手指”是這樣煉成的

繁忙的工作之餘,劉巾傑還利用一切時間投入科研工作。“在各崗位歷練的過程中,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就是我每輪一個崗位,就要寫一篇論文、或做一個研究,一定要解決一個問題。”7年多的時間,劉巾傑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對每一個崗位的基礎理論,以及工作方法上的改進,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7年間的磨礪,讓劉巾傑從最初的“航天門外漢”成為控制系統的技術大拿,也讓她離“金手指”的夢想越來越近。

目標:從“金手指”到全系統NO。1

得知自己被選為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的“金手指”,是2021年的秋天,當時,劉巾傑的第一反應是“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是因為開心和驚喜,不意外是因為經過這7年的努力,我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在普通人的眼裡,“金手指”最後按下按鈕的那個動作很帥,但這個小小的動作背後,絕不只是單純聽著01指揮員“點火”口令後手指一動那麼簡單。

發控臺作為火箭控制系統的“神經中樞”,有一百多個按鈕,每個按鈕都代表一條控制指令,四個顯示器上有近三百個引數和狀態燈,每個引數代表了前端不同裝置的狀態。這不僅要求“金手指”對整套火箭測發流程瞭如指掌,更需要一種全域性性思維。

把“問天”送上太空,她的“金手指”是這樣煉成的

為了滿足問天實驗艙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的需求,此次火箭發射選擇了“零視窗”發射(指火箭發射時間和預定點火時間偏差不能超過1秒),這也是我國首次進行大推力火箭“零視窗”發射。“‘零視窗’發射的意思是需要預先計算好發射時間,分秒不差地將火箭點火升空,這對‘金手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這意味著我要更熟悉相關的應急處置情況,每提前一秒發現異常,就能給發射視窗爭取到更多時間去修正。”劉巾傑解釋。

劉巾傑說:“這次任務對我最大的挑戰是快速識別異常引數。”通俗地說,就是要能迅速發現問題。人在高壓的情況下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會是愣神、“一下蒙了”那種感覺,這是人本能的生理反應,很難避免。但面對火箭發射任務,劉巾傑需要克服掉一切生理反應,當異常引數出現時,要能直接進入理智的處理系統,去思考“我該怎麼辦”。

這樣的冷靜並非幾天能練就,而是需要日積月累地鑽研。劉巾傑和她的同事在工作中秉持著這樣一句話:寧可想到沒遇到,不能遇到沒想到。“在任務準備階段,我們會對每一個節點有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進行預設、推敲,最終形成幾百上千個預案,以確保在出現任何異常情況時,我都能迅速地從腦海中調出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

7月24日凌晨,發射前大約14小時,劉巾傑披著夜色來到了測試發射大廳,為發射任務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7月24日14時21分,來到發射任務前的最後一分鐘。隨著“允許點火”的指令發出,發射進入了最後的倒計時:“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點火!”

把“問天”送上太空,她的“金手指”是這樣煉成的

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在01指揮員廖國瑞的指令下,劉巾傑按下了紅色“點火”按鈕,被稱為“胖五”的長五B火箭拔地而起,大地轟鳴,劉巾傑面色平靜,聲音沉穩,但當我們再次回看她按下按鈕的畫面時,會發現特寫鏡頭中,她的手在微微顫抖。

大約495秒後,問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測發大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面對任何問題都毫不猶豫的劉巾傑愣了一秒,才與同事們一起鼓起了掌。坐在她身邊的同事王雨萌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跟她說,“你很棒!”

同一時刻,兒子安安在幼兒園裡興奮又自豪地跟老師和小夥伴們介紹,“我媽媽是發射火箭的‘金手指’!”

曾經,安安因為媽媽沒有很多時間陪他,而賭氣地對劉巾傑說“你不是個好媽媽”,這讓劉巾傑心裡很難過。但問天發射成功後的那天傍晚,當劉巾傑回家見到安安時,兒子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媽媽,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那一刻,劉巾傑覺得很驕傲。

問天實驗艙的發射任務成功了,但劉巾傑沒有時間休息,她要立刻投入到三個月後的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中。她向記者透露,“我的下一個目標是早日成為控制系統的01指揮員,完成從‘金手指’這個控制系統女一號到全系統NO。1的轉變。”

生活在海南,劉巾傑很喜歡路邊隨處可見的椰子樹,“海南多臺風,風暴過後椰子樹常常被吹倒在地,但它不會向著歪倒的方向長,而是就著倒下的地方,繼續抬起頭向著陽光生存。”劉巾傑希望自己還有所有熱愛航天事業的女性都能像椰子樹一般堅強,“海風吹不垮,大雨澆不垮,仰望星空,守護山海。”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肖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