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轉折點——樊城之戰,關羽大殺四方,威震華夏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國大將關羽盡起荊州8萬大軍圍攻樊城和襄陽,當時的樊城駐軍將領是曹操的虎將曹仁鎮守,雙方在樊城和襄陽展開了大規模的南北大戰,史稱“

樊城之戰

”。

建安二十四年開春,當時劉備盡起蜀中所有軍隊大舉北上進攻漢中,當時鎮守漢中的是曹操上將夏侯淵,然而在定軍山一戰中,五虎上將黃忠採用謀士法正奇謀,斬殺夏侯淵,至此曹軍三軍震動,軍心動搖。要知道,夏侯淵可是曹操的虎將,相當於漢中軍區總司令死了,這仗接下來將士們還有信心打下去嘛。最後曹操不得不敗退漢中。也就是這樣,漢中之戰劉備獲得勝利,漢中也圈入了劉備的版圖。

三國之轉折點——樊城之戰,關羽大殺四方,威震華夏

也就是這一年,關羽率荊州軍攻打樊城,守將曹仁救急,趕緊送信到許昌,曹操聞訊大驚,派遣于禁救援樊城,不料八月夏季連降大雨,導致漢水暴漲,關羽下令鑿開漢水江堤,一時間大水漫灌,把曹軍軍營全部淹沒了,于禁的大軍丟盔棄甲,被迫投降,龐德不肯投降,最終被關羽斬殺。

到了十月,曹操手下將領陸渾民孫狼等人叛變,殺死了縣主簿,投降了關羽。後來關羽授給孫狼他們官職。就在此時,許昌的梁郟、陸渾土匪草莽,紛紛倒戈投降關羽,關羽威名也因此震動了整個中原,嚇得曹操都想遷都於河北,司馬懿力勸曹操不要慌亂,致書孫權,許諾只要出動東吳軍隊攻打關羽老窩荊州,事成之後把整個荊州拱手相讓,孫權非常心動,當即下令呂蒙渡江,奇襲關羽的大本營—荊州。就這樣關羽的大本營被呂蒙一舉攻克。

三國之轉折點——樊城之戰,關羽大殺四方,威震華夏

樊城之戰日漸尾聲,曹操親自趕往前線,先後把自己的虎賁營和兒子曹彰的所有兵馬,總總計12萬最精銳的軍隊交給了徐晃。徐晃帶著這些人馬,輪番攻打關羽營寨,曹仁也開啟南門,出城迎戰,這一下子曹軍來個裡應外合,荊州軍這邊卻是死戰不降。但是曹軍人數太多,加上曹軍散步訊息說荊州已經丟失,軍心動搖,關羽節節敗退,徐晃乘勝追擊。

另外得說一下,關羽心高氣傲,不善收服手下人心,導致留守江陵的將領糜芳、傅士仁發動兵變,投降了東吳。關羽腹背受敵,不得不率殘軍退守麥城。關羽及其兒子關平都被呂蒙斬首。荊州的丟失,關羽的陣亡,讓劉備集團實力大大削弱。

三國之轉折點——樊城之戰,關羽大殺四方,威震華夏

樊城之戰的影響有幾個方面:

第一,荊州是三國利益的衝突所在,樊城之戰爆發,荊州歸屬問題最終塵埃落定,東吳從此佔據荊州六郡,不僅增加了地盤,還可以“全踞長江”,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第二,樊城之戰使得曹魏和蜀漢國力大大受損,特別是劉備這邊,不僅損兵折將還丟了荊州,劉備最精銳的荊州軍和人才基本損失殆盡。

第三,上庸本身處於魏蜀邊界,魏蜀本來誰都不想把上庸的管理者孟達推到敵軍一方,但是樊城之戰,卻讓孟達背叛劉備投降了曹魏,導致蜀漢喪失上庸等地。

第四,蜀漢失去了東面出兵北伐曹魏的根據地,使得諸葛亮的隆中對化為泡影,孫權奪得荊州,導致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很難再共同一齊抗曹,統一全國的主動權牢牢掌握曹操一方。

三國之轉折點——樊城之戰,關羽大殺四方,威震華夏

總的來說,這場戰役導致蜀漢與東吳反目成仇,後來劉備不聽群臣極力勸阻,堅持討伐孫權,從而爆發了夷陵之戰。使得原本弱小的蜀漢政權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說樊城之戰也是三國曆史一個重要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