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前者不準王爺進京,後者不準王爺離京,到底誰更高明

前言

在古代這個封建社會,皇帝是尊貴無比的,皇權是至高無上,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想得到它,在它的面前,親情根本不值一提,什麼兄弟反目,自相殘殺,父子成仇的事比比皆是。在古代,撇開太子不說,你知道誰成為太子的機率最大嗎?

把當然是皇帝的各個兒子那些王爺了,太子上位後,這些享受著高官厚祿的王爺自然而然就成了心腹大患,在明朝和清朝兩個,為了限制這些王爺有不同的方法,想知道哪種更加高明嗎?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和清朝,前者不準王爺進京,後者不準王爺離京,到底誰更高明

明朝和漢朝的宗室制度是不一樣的,和唐宋時期也不相同,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和大臣們一起商討,一致認為“主強臣弱”是導致宋元滅亡的最主要原因,那些宗室不支援朝廷。

因此朱元璋下定決心,要重新建藩,在1370年各個皇子被封為親王,同時一套被明朝各代皇帝奉為祖訓的封藩制度就建立了,直到明朝末期都還在使用。

明朝和清朝,前者不準王爺進京,後者不準王爺離京,到底誰更高明

最開始明朝的藩王權利還是很大的,建文帝的皇位就是比他叔叔燕王朱棣奪走的,朱棣吸取了自己的教訓,不想再被別人奪了權,就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削弱了藩王的權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朝的藩王大多都是拿著俸祿卻不幹實事,有封地但沒有實權。

明朝和清朝,前者不準王爺進京,後者不準王爺離京,到底誰更高明

明朝市井圖

這種制度到底怎麼樣呢?1644年李自成率兵打入北京,那時明朝還是有很多皇室血脈被封到各地,因為南明政權的建立,朱家後面還掌了10來年的政權。

只可惜的是,南明的各位親王之間並不承認,隆武帝和永曆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清軍來臨之際,還在相互內訌,清軍也因此有了可乘之機,明朝的滅亡也是因此導致的。

明朝和清朝,前者不準王爺進京,後者不準王爺離京,到底誰更高明

朱棣銅像

清朝人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有了明朝的前車之鑑,清朝皇帝不讓那些王爺離開京城,想要更好地掌握他們。

就讓他們全都住在京城裡面,“隔代降爵制”就是那時候開始實施的,當然也是為了能減輕財政負擔。

清朝在康熙之後,誰是儲君的人選是不會說出來的,因此很多王爺之間就展開來激烈的鬥爭,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事件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吧。

明朝和清朝,前者不準王爺進京,後者不準王爺離京,到底誰更高明

從政權穩定的角度來看,明朝和清朝採取的兩種方式,清朝的方法好像要更聰明一點

,在明朝時期,發生過好幾起大規模的叛亂,比如燕王朱棣,還有平寧王和安化王,這也對明朝廷有很大的影響。

雖然清朝在兩百多年時間裡也有政治改變,但是也只有吳三桂的三藩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才對清朝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害,在這些危機面前,清朝皇室內部明顯比明朝要團結一點。

明朝和清朝,前者不準王爺進京,後者不準王爺離京,到底誰更高明

朱元璋畫像

結語

在清朝他們關於怎樣培養儲君還是很有一套自己的體系的。對於清朝12個皇帝來說,雖然算不上多有賢能,但也沒有特別昏庸之人,對於中國來說,清朝封建統治的結束無疑是一件好事,但也得感謝西方文明對中國內部的衝擊,如果不是因為這樣,清朝的統治應該還會繼續很長一段時間。

【作者:沁朵聊文史】